【引子】
艾森豪威爾回到華盛頓後,朝鮮成為他關注的中心問題。共產黨人說,他們準備在板門店與聯合國小組重新開始停戰談判。杜勒斯想要拒絕這個建議。在4月8日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他對艾森豪威爾說:“現在很可能在朝鮮取得更為滿意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僅僅在三八線上實現停戰,因為這會使朝鮮出現分裂。”杜勒斯相信,如果軍事停戰協定沒有後續的“政治解決方案”,即統一朝鮮,那麼美國就不得不中斷停戰。
艾森豪威爾對此都不讚成。他對杜勒斯說:“不可能取消停戰,也不可能在朝鮮再次發動戰爭。美國人民絕不會支持這樣的做法。”
與此同時,雙方在板門店展開認真的談判。印度政府提出了一個為雙方所歡迎的折衷方案。但杜勒斯仍不滿意。他飛到卡拉奇與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總理舉行會談。杜勒斯此行從此出了名,因為據說杜勒斯在會談中對尼赫魯說,“如果停戰無法實現,美國可能被迫使用原子武器。”實際上,他沒有發出這樣的直接警告,而且也無此必要。
杜勒斯不需要發出直接威脅,更不需要通過尼赫魯向中方轉遞這些訊息。共產黨人早就知道艾森豪威爾可以選擇使用核武器,也知道他的耐心有限。他們知道,艾森豪威爾受到了要求擴大戰爭的壓力,也知道美國在衝繩擁有核彈頭。6月4日,中方提出了關於戰俘的提議,實質上符合聯合國最近的提議。和平已然在望。
李承晚大感惱怒。他曾經告訴艾森豪威爾,單純的停戰意味著“不經申訴對朝鮮處以死刑”。他建議韓國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增加軍事援助。如果這一計劃不被接受,他請求艾森豪威爾同意韓國軍隊繼續戰鬥,因為“朝鮮人民一致要求如此,不願接受任何分裂性的停戰”。
【朝鮮停戰、伊朗政變與和平利用原子能】
艾森豪威爾寫了一封表示同情的長信。他告訴李承晚,結束戰爭的“時刻已經到來”。“敵人已經提出停火要求。”由於停火線將按照三八線稍北的戰線劃定,李承晚在這次衝突中不但保全了國土,“實際還稍有擴大。”艾森豪威爾保證,美國“不會放棄以各種和平手段實現朝鮮統一的努力”。艾森豪威爾同意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承諾向韓國提供充足的重建援助。他最後寫道:“在這關鍵時刻,即使稍有分道揚鑣的想法,也會釀成一場悲劇。我們必須保持團結。”
6月8日,共產黨在板門店同意根據自願原則遣返戰俘,條件是雙方代表監視對戰俘的處理。現在剩下的工作就是設立停火線,以及說服李承晚。
李承晚處於有利地位。整條戰線有三分之二由他的部隊駐守。他可以揮軍向北,中止任何停戰協定。此外,他的士兵守衛著戰俘營。他不但得到了許多美國人的同情,也得到了本國人民的全力支持。當戰俘協定在漢城宣布時,大約十萬名韓國民眾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要求向北進軍。韓國國會以129票對零票反對提出的停戰協定。
6月19日,艾森豪威爾正在舉行一次內閣例會。一名助手送來了一份電報。李承晚釋放了約兩萬五千名中國和朝鮮戰俘,這些人很快分散到了農村。此舉直接違反了停戰協定,中方不可避免地問:“美國是否能夠信守有韓國參與的協定。”艾森豪威爾轉身對內閣成員報告了自己剛剛得知的消息,並表示,“我們來到了極其困難的緊要關頭。”他說自己無法理解“東方人的思維過程。我在那個地區待了五年,學到的一件事就是,我們不知道他們會對什麼作出反應”。艾森豪威爾認為,李承晚正在帶領全國人民走向死路。
杜勒斯認為李承晚的觀點合乎情理,並建議,“讓我們守住戰線,繼續做過去兩年中做過的事。”他的意思就是繼續發動戰爭。艾森豪威爾表示反對:“這是向他的訛詐徹底投降。”威爾遜說,“東方人的思維具有另外一麵——李承晚不認為這是訛詐。畢竟,我們把他排除在了停戰談判之外。”漢弗萊說:“我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盡力保全麵子。”艾森豪威爾笑出聲來,說道:“想一下西方人要講麵子的樣子。”
杜勒斯最後發言。他鄭重其事地告訴艾森豪威爾:“這種局麵恰好源於我們想要執行的那種外交政策。“美國沒有在世界各地與共產黨人作鬥爭,也未能在越南取得全麵勝利,再加上艾森豪威爾在《和平的機會》中信誓旦旦做了承諾,結果美國無法采取抵抗共產主義的明確政策。杜勒斯這番話的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中止停戰談判,全力爭取勝利。
艾森豪威爾不願考慮這一建議。相反,他派助理國務卿沃爾特·羅伯遜前往漢城說服李承晚,並向李發出了嚴厲的警告。他提醒韓國總統,韓國方麵曾同意聯合國軍司令部“在當前的戰爭狀態下,有權指揮大韓民國的海陸空三軍。”艾森豪威爾說,釋放戰俘“顯然違反了這一保證,造成了難以收拾的局麵”。艾森豪威爾告訴李承晚,“除非你準備立即明確接受聯合國軍司令部指揮作戰及結束戰爭的權力,否則將有必要作出另外的安排。”根據艾森豪威爾的指示,羅伯遜告訴李承晚,“另外的安排”將是——美軍撤離,不再向韓國提供軍事支援,也不再為韓國提供重建資金,更不會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李承晚不願向壓力屈服。來自美國的報道似乎顯示共和黨參議員正要起來反對自己的政府。拉爾夫·弗蘭德斯曾說,羅伯遜“在韓國人正在前線進攻共產黨時,讓我們從背後偷襲韓國政府”。共和黨保守派的一個代表在眾議院提出一項決議案,稱讚李承晚釋放戰俘。7月5日,多數黨代理領袖、參議員威廉·諾蘭指責艾森豪威爾與李承晚“不和”,宣布自己支持在簽訂任何停戰協定之前統一朝鮮。
麵對一片喧嘩,艾森豪威爾仍然要羅伯遜對李承晚表現出強硬立場。羅伯遜遵命行事,終於說服李承晚,讓他認識到韓國孤掌難鳴的道理。7月8日,李承晚終於發表公開聲明,同意合作。
7月26日早上9時30分,艾森豪威爾得到停戰協定已然簽署。半個小時後,他向美國人民發表廣播電視講話。他說,交火已經停止,對此自己用“感恩的祈禱”由衷地表示歡迎。但他覺得仍有必要提醒美國人民,“我們在一個戰場上贏得了停戰——而不是世界和平。我們不可以放鬆警惕,也不能停止自己的追求。”在美國,沒有慶祝勝利的遊行,時代廣場上沒有歡呼的人群,沒有凱旋的氣氛。威廉·詹納和麥卡錫等共和黨人,還有眾議院議長喬·馬丁都批評政府沒有全力求勝。
盡管受到冷落,但停戰是艾森豪威爾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他曾承諾前往朝鮮,也暗示自己將結束戰爭。現終於成行。雖然受到自己的黨派、國務卿和李承晚的強烈反對,但他在接任總統六個月之後就結束了戰爭。對此他深感自豪。麵對“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艾森豪威爾發現了他稱為“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並且堅持予以落實。他的解決方案之所以被人接受,是因為他用自己的巨大威望來加以支持。他知道,如果同意這樣一個解決辦法的人是杜魯門,那麼憤怒的共和黨人可能會彈劾他,這必定會造成國家的分裂。
艾森豪威爾的領袖風範令人難忘。這個曾在1945年擔任盟軍最高統帥的人,隻接受無條件投降的勝利者,在1953年卻成了和平的締造者。他願意接受一個妥協的解決方案。艾森豪威爾認識到,無限製戰爭在核時代不可想象,而有限戰爭又無法取勝。這是他最基本的戰略洞察力。
在不可想象與無法取勝之間,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繼續維持僵局。幾乎所有顧問、共和黨內的同事及多數民主黨人都要求他實行這一政策。宅心仁厚的艾森豪威爾不願接受這種做法。就在成功實現停戰前夕,李承晚釋放了戰俘。就在這段時期內,美軍每星期傷亡將近一千人。一想到還要傷亡五千名年輕人,艾森豪威爾就於心不忍。這位曾命令盟軍殺回歐洲大陸並血戰到底的人,不忍看到美軍士兵死於僵持。他想終結這場殺戮,並且終於得償所願。
艾森豪威爾喜歡在日記中開列清單,列出那些讓他高興或失望的人,重要事件和主要成就。從1953年7月起,不論何時列舉自己引以為豪的功績,他都會先提到朝鮮的和平。
有一件事他甚至在日記裏都沒有自吹過,那就是伊朗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被推翻。這並不是他對結果有所不滿,或是不為此自豪,而是他不想讓大家討論此事,因為他覺得,中央情報局取得的勝利應該是不宣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