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詔獄(3 / 3)

孫立人的情誼使剛剛獲得家居安寧生活的李鴻,又一次失去了心理上的平衡,思潮起伏難平。孫立人的袍澤情誼,蔣介石的承諾,新38師部屬的重聚,雄風再展,對他那樣具有吸引力,但自己“不與共軍兵戎相見”的諾言,過幾年安寧的家居生活的願望,蔣介石的心機難測,都使他趔趄卻步。他沒有立即答複葛士珩,但相約如去台灣即到香港與孫立人將軍聯絡。

葛士珩走了,湖南不久即全境解放,李鴻卻陷入去與留的抉擇矛盾中,使他足足思考了三個月。終於決定了去台,是“立人以身家性命擔保”這句話使天平傾斜。但是,大陸解放後,大陸與台灣處於嚴重對峙狀況,欲去台灣談何容易。李鴻思之再三,覺得要去也須光明正大地去。

李鴻向有關人士反映了自己與孫立人的情誼,獲得了湖南省有關領導和部門的理解和首肯。1950年元月李鴻赴北京,與住在北京的馬真一夫人相商去台問題。馬夫人希望有一個安定的生活,在北京或長沙建一個家,但經不住丈夫再三以孫立人的情義不好推卻的理由相勸,賢惠的馬夫人終於為丈夫的真情所動,與李鴻相攜回返長沙。

l950年2月3日,李鴻與馬夫人攜一歲零三個月的女兒哈生,在長沙上了前往廣州的火車,到達廣州後即赴香港。在香港等待去台的日子裏,李鴻的抉擇又一次麵臨考驗。這時的香港聚集了許多國民黨高級將領和政府要員,其中黃埔出身的將領就有近百名。大陸解放後,他們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接受共產黨政權的領導,但他們更不願再追隨那個給國家民族帶來戰禍和災難的腐敗的政府,不願再追隨那個他們曾經為之付出最大的忠誠,而此人卻累陷忠良於不顧的蔣總統。劉斐、黃紹頶、賀耀祖、龍雲、李默庵、李覺、潘裕昆等四十多位將領在香港發表起義聲明,宣布脫離國民黨政府。這些將領也大多住在香港,有的去了美國。已被蔣介石決定槍決的衛立煌將軍,於1949年春節化裝逃出南京,此時也寓居在香港。李鴻到香港後,先後會見了幾位在印緬戰場和東北戰場共同作戰的老上司、同僚和黃埔學長,他們都勸他留在香港,不要去台灣,不要做張學良第二!這是他們的共同告誡。衛立煌將軍說:“我對老蔣如何,天人共鑒;老蔣待我,寡情薄義!最近老蔣還派吳忠信來勸我去台灣,我要他轉告蔣先生:台灣有一個張學良足矣!”一些將領還十分關心孫立人的命運,他們說:以老蔣在台灣的目前處境,要利用孫立人溝通與美國的關係;以老蔣之為人,又不能容忍孫立人與美國的關係過分親密。他們還告訴李鴻,美國欲以孫立人或吳國禎取代蔣介石,被孫立人拒絕,圖謀未果,但這件事蔣介石不會忘懷的。這就是風暴的前兆,孫將軍應早日從台灣脫身。

然而,就是這幾句勸李鴻不要去台灣的話,更強化了他去台的決心。如果旁觀者真的參透了台灣政局玄機,他為不諳政治的老上司孫立人的擔心增加了。“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他要把人們的擔心告訴孫立人,勸說孫急流勇退;如果有凶險,他也要為孫分擔。

l950年5月,孫立人派原新l軍副軍長賈幼慧將軍赴香港,將李鴻和馬夫人接到台北。孫立人特地到機場接李鴻。當李鴻走下飛機時,孫立人上前與之相擁而泣,曆盡劫波,李鴻有多少話要向這位老上司和兄長傾訴。他是黃埔軍人,當然也希望一見為之付出了忠誠的蔣介石校長,向他傾訴自己的心聲。

第二天,孫立人即帶李鴻去麵見蔣總統。在總統府蔣介石肅穆的辦公室裏,李鴻與蔣介石有以下對話。

李:“學生無顏來見校長,長春失守,學生有責,請總統治罪!”

蔣嚴厲地看了李鴻一眼,隨即雙眼微合,緩緩地說:“你丟長春,我丟大陸,算了,算了,往事不提了!”

李:“希望校長給學生一個報效機會,以彌補前責!”

蔣:“孫總司令向我提過此事,現有兩個考慮由你選擇,一個準備籌建一支光複大陸的新軍——成功軍,你去當軍長;一個是軍校校長,孫總司令說你長於訓軍,你去當校長,這兩個考慮你三天內答複!”

李:“這次歸來還有十幾位新38師將、校級軍官,他們都是優秀的黨國軍人,請總統給他們報效機會!”

蔣:“這個由孫總司令安排!”

走出總統府,李鴻猛然想起《左傳》中記述的《秦晉殽之戰》,秦穆公沒有聽正確意見,秦師戰敗,被晉軍俘虜了秦軍三位統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晉文公將這三位將領放歸秦國,秦穆公穿著素服在郊外迎接三位將領,哭著向他們責備自己,說:“孤違蹇叔,以辱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而掩大德。”秦穆公一連聲把秦軍戰敗的責任歸咎自己,不以一時失敗過錯而忘記大將過去的功勞。李鴻想起蔣介石剛才的接見,蔣的自責和信任,深深感動了自己。

誰知過了三天,由東南長官公署長官陳誠簽發命令下來,要李鴻到軍法局報到。李鴻一去,就被早已等在那裏的保密局偵防組的特務接了去。先在台北青島路的軍法局看守所關押了一些日子,後轉移到桃園南嵌保密局監獄,隨後再移至龍潭臥龍山莊囚禁。與李鴻先後至台的新38師將、校級軍官陳鳴人、彭克立、曾長雲、潘德輝、胡道生、陳高揚、黎俊傑、吳頌揚、潘東初、孫蔚民、劉益福等17人,在李鴻之後於6月至9月間,陸續被捕入獄。李、陳、彭、曾四人以“匪諜罪”立案,其餘13人均以知情不舉遭逮捕,坐牢7年後釋放。馬真一夫人亦以知情不舉遭連坐,與丈夫同囚臥龍山莊。在獄中生下的稚子李定安,隨母同居一囚室,過了7年囚徒生活,實為人間少有的慘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