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鬆江明月征衣寒(2 / 3)

“老頭子”限令4月2日占領四平,可4月1 5日,新1軍三個師才推進到四平近郊,對四平正麵攻擊,71軍4月17日才從左翼攻入四平外圍的八麵城,195師也進入側翼位置。曆時一個多月的四平街決戰開始了。新l軍在飛機大炮的協同配合下,向裝備低劣的民主聯軍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輪番進攻,然久攻未下。50師的一部曾一度攻入市區,因無後續部隊的及時策應,孤軍陷入重圍,終被民主聯軍全部“吞”掉。後來,杜聿明因此召集軍事會議,對新1軍新30師士氣低落、師長唐守治臨陣畏縮不前,要執行軍紀,與孫立人發生爭執,不歡而散。

久攻不下,師勞無功,指揮不力,士氣低落,這些問題困擾著國民黨的東北將領們。杜聿明拖著尚未康複的身體,親臨前線,對他的高級將領們說:“這一戰若打不好,叫我如何向老頭子交代?”於是重新調整部署,分三路大軍壓向四平,除了中央兵團正麵進攻的新l軍,左翼兵團7l軍外,還加上右翼兵團新6軍、52軍、60軍的5個師。同時,蔣介石三次向華盛頓拍急電,令孫立人火速歸國。君命難違,5月1 7日,孫立人由美飛南京,再飛沈陽,到達四平前線。這時,四平戰事已經發展到了關鍵時刻。三路大軍,兩個王牌軍,飛機大炮加國軍之精華,已經苦戰了4天4夜。就在孫立人到達前線的第三天,5月19日夜,聯軍突然撤離四平街,擔任主攻的新38師進入四平市區時,四平已是一座空城,卻見臨街建築物上新刷的標語:“新1軍弟兄們,你們辛苦了!”

寫到這裏,作者想對有關史實做一點說明,據作者讀到的一些關於孫立人將軍的回憶文章都說:孫將軍一到四平前線,新1軍第二天即攻占四平,5月22日即攻占長春;又說新l軍追奔逐北,共軍望風披靡,逃到鬆花江以北。但是,這些文章均語焉不詳,一筆帶過之處均與史實不符。史實是:一是民主聯軍主動放棄了四平;二是最先攻入長春的是新6軍,而且也是一座被棄守的空城,民主聯軍的主力已撤至鬆花江以北;三是5月22日以後,孫立人除派50師向前推進外,新38師、新30師均駐四平、公主嶺一帶進行休整,並因未按杜聿明命令向前推進而惹惱了“杜司令長官”,杜因此驅車至雙廟子召見孫立人,指斥孫不執行軍令。據鄭洞國將軍回憶:“杜將軍見反複勸導均無結果,不禁勃然變色,站起身厲色對孫說:‘……新l軍應迅速照令前進,否則長春攻不下,部隊遭受損失,你是要負責任的!’孫氏見勢成僵局,才怏怏回部,但始終未按杜的命令行事。”四是最重要的一點,孫立人將軍在印緬戰場堪稱“中國軍魂”、“戰神”!但在內戰戰場也把孫將軍描繪成“戰神”,卻違背史實也違背孫將軍之本意。從大量史實看,孫將軍無意更深地陷入這內戰的泥潭,他很了解和同情新1軍將士們的厭戰情緒,更深知內戰給國家民族帶來的苦難,因此他多次與杜聿明將軍發生爭執,最終導致蔣介石將他調離東北戰場。作者認為這樣認識和評價孫立人將軍,才接近史實和孫將軍的初衷;他不是一位隻知忠於蔣某人的一介武夫,他擁有一個更廣闊的精神世界。在這些問題上,李鴻和孫立人是相通的,因而構成他們之間不同尋常的友誼基礎。

關於民主聯軍棄守四平和長春,主力撤退到鬆花江以北的戰略意圖,林彪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東北的情況是敵強我弱。我們隻有一個拳頭,敵人有好幾個拳頭.一個拳頭是打不過好幾個拳頭的,怎麼辦?就是要把敵人的拳頭變成手掌。怎麼變?就是把城市丟給他們。城市一丟,我們的包袱就沒了,身子就輕了,敵人的拳頭可就伸開了,我們就可以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吃掉他們了。”5月17日,林彪拍電報給毛澤東,決定放棄四平、長春。5月19日,毛澤東回電同意林彪的決定,並指示:“準備由陣地戰轉變為運動戰。”這就是當時突然失去共軍主力所向的背景。

為了追蹤共軍主力,李鴻派出諜報人員,多方搜集民主聯軍主力去向和動態,諜報人員回來說:共軍退至鬆花江北岸,鬥漢奸,剿土匪,安撫民心。李鴻默然。當夜,李鴻向軍長報告以上情報,兩人又談起國民黨接收大員和軍隊在東北各地的種種劣跡,相對欷歔不已。臨行,李鴻喟然歎曰:“軍長,民心向背,東北之命運非人力可挽回了!”

5月23日,蔣介石在白崇禧陪同下飛抵沈陽,親自督促軍隊發起更大攻勢,占領全東北。不知是時間的巧合還是天公有意戲弄,就在這時,南滿的東北民主聯軍發動了鞍海戰役,數日之間,攻占鞍山,直逼海城、營口,海城守軍60軍184師危在旦夕。25日,杜聿明急電孫立人,限令新1軍26日開赴遼陽,解海城之圍。一日之內要長驅數百裏,鞭長莫及,非人力可為,孫立人拿著杜之電令哭笑不得。當即命李鴻率新38師為前鋒疾馳鞍海地區。28日,新1軍的新38師和新30師先後投入戰鬥,收複鞍山、海城等地,而184師已在新1軍到達之前,被共軍吃掉兩個團,師長潘朔端率餘部被迫宣布陣前起義。在熊式輝和杜聿明看來,孫立人再次違抗軍令,貽誤軍機,造成184師之覆滅,於是,在蔣介石麵前對孫大加指責,要求嚴肅軍紀。聽到這些,蔣一語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