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米”。受任參謀長後,與蔣介石的接觸多了,在史迪威的日記裏,“委員長”一詞逐漸為“花生米”取代了。在美國用“花生米”為人取綽號,就是特指那種野心大而能力低微的人。這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入骨三分。“花生米”對這位“中國通”心存芥蒂,討厭他幹預總裁的決斷,而“中國通”偏偏小覷這位大總裁。兩人因此常常意見相左,甚至擦槍走火。有幾件事使蔣介石尤為惱火。1942年組建遠征軍赴緬參戰,周恩來在重慶與史迪威的政治顧問戴維斯取得聯係,代表中共表示願派精銳之師出國參戰,接受史迪威的指揮。史迪威向蔣介石力陳此議,被蔣當麵駁回。1943年9月,史迪威向蔣建議,撒除國民黨軍隊在西北地區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邊區進行的封鎖,槍口對外共同抗日,這可能犯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蔣大為惱火,兩人之間衝突開始白熱化。孫立人與杜聿明兩人在撤離緬甸路線上的分歧,實際上就是史迪威與蔣介石在用兵方略上的分歧,造成國軍的重大傷亡。由於分歧的白熱化,胸心狹小的蔣介石多次要求羅斯福撤換史迪威。終於在勝利即將到來的前夕,1944年10月19日,史迪威被美陸軍部下令召回。
“喬大叔”。這是新38師士兵弟兄對史迪威的親切稱呼。還記得曼德勒那一天吧!史迪威穿行在114團修築工事的戰壕裏,握著李鴻沾滿泥汙的雙手,撫摸著手上的血泡,從那一刻起,史迪威與孫立人、齊學啟、李鴻、與新38師弟兄們的手就親切地拉在一起了。史迪威對中國士兵那種帶有民族標記的優良品質,十分讚賞,他堅信一種帶兵理念:1+1大於2,即優良品質的士兵加優秀將領,將是不可戰勝的。從他接觸孫立人、李鴻、新38師開始,從他考察仁安恙戰役開始,從他得知齊學啟的英烈事跡開始,他對緬甸戰場的成敗開始有了信心,因為他看到了一支戰勝日本的軍隊在戰爭中成長。這支軍隊讓這位中國戰區參謀長感到驕傲,所有危急關頭和決戰勝負的重任,都由這支軍隊承擔。英軍和遠征軍的大撤退,掩護撤退的重任落在他們肩上;印度大反攻、修築中印公路,他們是破敵的刀鋒,開路的先鋒;收複重鎮,遭遇強敵,他們是常勝之師。在新38師艱辛的戰鬥曆程中,常常看到史迪威的身影,士兵們見得多了,親近了,“喬大叔”的綽號就傳開了。
據曾經擔任史迪威聯絡參謀的王楚英回憶:當史迪威得到李鴻率部奪取於邦大勝利的捷報時,高興地說:“李鴻真是好樣的,好樣的!”說完立即命王楚英開車去於邦前線見李鴻。王楚英考慮於邦剛剛收複,擔心參謀長的安全,便向孫立人請示,孫說:“我正要去於邦,就陪‘老頭子’一道走吧!”到了於邦前沿陣地,史迪威再次緊握李鴻的雙手,拍著李鴻的肩膀,麵對在場的人連聲說:“李鴻是我們的‘蒙蒂’!我的‘蒙蒂’!”接著又與孫立人同時用英語大聲說:“李鴻!我們的好‘蒙蒂’!”消息很快在114團和新38師傳開:“李鴻是東方蒙哥馬利!”不久,國外一些媒體爭相報導這一消息,“東方蒙哥馬利”一時成為熱門話題,連多次敗在114團手下的日軍也在傳說這一對李鴻的評價,似乎敗在這樣的對手手下,多少得到了一點自我安慰。(注:蒙蒂是美英兩國對蒙哥馬利的昵稱)
史迪威,這位可敬的中國駐印軍的指揮者,對中國的軍隊和政治,對中緬戰場懷有真知灼見的美國將軍,被新38師將士們稱之為可欽可敬“可厭”的精力充沛的“喬大叔”,在反攻緬北戰場上與孫立人、李鴻結下了生死友誼。由於史迪威看出蔣介石的“愚不可及”造成他與蔣介石之間的鴻溝,終於他在蔣介石的“強烈要求”下,被羅斯福總統召回美國,在緊張的八莫之役中脫離了緬甸戰場。臨行,他沒來得及與李鴻話別,隻留下一封充滿感情的告別信:
李鴻師長閣下:
餘已解除在中印緬戰區職務,餘等在戰鬥中及私人方麵已有長久之聯係,今即與閣下告別。餘常深信,中國軍隊有適當之裝備及訓練,實不亞於世界任何部隊,閣下固已知之,而餘亦深信餘等有機會證實之。閣下已充分表現中國軍隊之勇敢卓越,而餘亦能參與其事,深感為榮,餘等所確立之功績,固已無可否認,閣下今已成為顯赫之人矣!閣下已建立新國軍堅強之基礎,倘能以此為法矩,則中國必能繼續建新軍,而使其臻於強盛之邦,閣下之成就實足有傲。倘過去餘等有任何誤會或意見未洽,希為忘懷,而以餘為閣下之友人,亦即中國之友人也。
史迪威上將(簽名)
10月20日
新38師主力進攻芒友時,114團已越過海拔6000尺的高山,切斷南帕卡至芒友的公路,占領路標82公裏地段,將敵56師團殘部攔截,敵拚命向南帕卡方向突圍。這時,敵第2師團第2聯隊趕來救援,將114團卡在該地段兩側山地,兩倍於我的日軍南北夾攻114團。彭克立團長沉著應戰,率領全團與敵浴血苦戰,陣地穩如泰山。1月29日,李鴻剛剛換下芒友會師總指揮的禮服,身著輕便戰鬥服裝,率師主力疾馳增援114團,敵我形勢遂易,敵反被我夾擊。激戰五日,敵傷亡慘重、丟盔棄甲而逃。李師乘勝追敵,2月8日,克南帕卡。
3月2日,新38師一路掃蕩敵軍,直指臘戍城下。臘戍,有新舊城之分,新城位於山頂,舊城位於山腳東北,另有飛機場和火車站位於舊城之西,三者各距五華裏,呈等邊三角形。臘戍是緬甸舊都曼德勒之衛星城市,且有鐵路運輸溝通南北,軍事地位十分重要。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兵緬甸,其指揮中心和中國駐緬參謀團就設在臘戍,蔣介石曾親臨這裏指揮。1942年4月,日軍占領臘戍後,以兩年多的時間在這裏修築工事,並派重兵防守。這次新38師兵臨臘戍城下,將士們知道反攻緬北的戰爭已經是勝利在望了,無不欣喜振奮。一名當年曾隨彭克立營長在臘戍擔任參謀團警衛任務的四川籍士兵,激動地舉槍大喊:“臘戍,格老子打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