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八莫,請用中國軍人名字命名(3 / 3)

中國駐印軍新38師第114團李鴻上校,於胡康河穀戰役中,勇於作戰,長於指揮,在敵人炮火下,親率所團進行戰鬥,在於邦至孟陽河一帶摧毀敵陣,為盟軍南進掃清道路,建立了功勳。李上校之過人英勇及其領導部屬之才能,誠為我盟軍的莫大光榮。

羅斯福(簽字)

祝詞曰:

美利堅合眾國

凡受此獎章者,僅以下文為祝:茲證明,美利堅合眾國大總統根據1918年7月9日國會通過的議案,頒給中國駐印軍新38師第114團李鴻上校銀星勳章一枚,以為作戰英勇之獎賞。

陸軍部長史汀生(簽字)

副官處處長鬱立友(簽字)

1944年7月14日於華盛頓

授勳儀式後,索爾登、鄭洞國、孫立人、李鴻等將領在師指揮所研究戰局,對八莫之戰和南進計劃作了新的部署,要求新38師盡快拿八莫。

12月14日,新38師已將城區南北主要據點及陸軍監獄、憲兵營房、老炮台等敵人重要巢穴相繼攻克,南北兩路合圍的鐵鉗開始向敵核心陣地突擊。當我軍沿江岸馬路直搗敵支隊指揮部時,混戰中將敵酋原好三大佐擊斃。入夜,李鴻下令不給敵喘息機會,向殘敵發起最後衝擊。敵知大勢已去,乃強迫其傷病員自殺,然後拚命突圍衝殺,演成攻占八莫最凶慘的一場惡戰,殺聲震天,戰火映紅夜空。12月15日,我軍完全占領八莫。

八莫之戰,日軍下令死守三個月,我自10月29日開始攻敵外圍,11月15日進攻城區,共曆時一個半月攻克八莫,創中日戰爭中現代化戰鬥之範例。這一仗斃敵官兵2400餘眾,生俘大尉以下官兵21人,繳獲零式戰鬥機兩架,戰車10輛,各種口徑火炮28門,輕重機槍95挺,其他槍支1200餘支。敵官兵100餘人,藏在江邊的稻草垛下,順江水漂流而下,口含蘆管露出水麵換氣,僥幸逃脫了這場生死大劫。

八莫之役為整個緬甸戰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英國政府和印緬戰區盟軍最高指揮部,為紀念這一戰役之偉績,特令頒布將八莫至莫馬克的一段公路命名為“孫立人路”;將八莫市區中心馬路命名為“李鴻路”。一百多年以來,殖民主義者以洋槍洋炮開路,在中國的一些大都市強設租界,以征服者命名中國街道,使中國的土地蒙羞。八莫,這座反侵略戰爭中的光榮城市,開以中國軍人名字命名的新紀元,為炎黃子孫贏得了無上榮譽。命名的那一天,八莫市民和華僑各界人士,公推代表一百餘人,來到新38師師部,向李鴻獻上一柄緬刀和一隻細致精巧的銀製花紋筒,銀筒上鏤有龍形圖案,為工藝中精品,並刻有“常勝將軍李鴻師長留念”;緬刀長二尺許,刀套外層鑲著鏤有龍形圖案的銀箔,刀柄亦鑲銀,上麵鐫刻著“敬贈常勝將軍陸軍新編38師李鴻師長”。李鴻率新38師克八莫的消息傳到國內,國人精神大振,當時湖南省政府遷湘南藍山,設在藍山的《湖南日報》曾對在緬作戰的新6軍軍長廖耀湘、新38師師長李鴻進行專稿報道,其醒目標題為《昔有曾、左,繼有黃、蔡,今有廖、李》,乃以曾國藩、左宗棠、黃興、蔡鍔等湘籍名將,讚譽廖耀湘、李鴻二人,引廖、李為湖南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