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野人山,我們回來了(1 / 2)

曆史已為梅苗軍事會議上杜(聿明)孫(立人)之爭做了客觀公正的結論。新38師創造了仁安羌奇跡,又創造了緬甸大潰敗中的奇跡,是盟軍和中國遠征軍15萬大軍中唯一不敗之師,唯一勝利之師。新38師到達印度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孫立人頒發了“豐功勳章”,其祝詞如下:“中國孫立人中將,於1942年緬甸戰役,在艱苦環境中,建立輝煌戰績,仁安羌一役孫將軍以卓越之指揮,擊退強敵,解英軍第1師之圍,使免被殲滅。後複掩護盟軍轉進,於萬分困難中,從容殿後,轉戰經月而達印度,猶複軍容整肅,銳氣不減,更屬難能可貴,其智勇兼備,膽識超人之處,實足為盟軍之楷模。”當時中國的事情就這麼怪,新38師創立的豐功偉績,從中國的領袖蔣委員長那裏和史料中,找不出任何有價值的記載和讚語,而國外連同他們的總統都已為之傾倒了,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李鴻和他的114團雖未立功仁安羌,但在萬分困難中,從容殿後,轉戰經月而達印度,“猶複軍容整肅,銳氣不減”方麵,卻居首功,也許出於對老稅警4團的感情,孫立人視之為中軍,仁安羌之役,既要守曼德勒,又要馳援仁安羌,孫立人不能分身,乃留李鴻率114團守城。此後114團不離孫立人左右,多次負重任,建奇功,既是38師的尖刀,又是新38師的威儀。新38師入印後,派人與駐印英軍司令聯係,英方怕“潰軍”擾民,竟提出要中國軍隊就地放下武器,方可接納。李鴻聞之,怒不可遏,中國軍人怎能受此屈辱?他按照孫立人指示,安營城鎮之外,築工事,嚴戒備,對內則整肅軍容軍紀,營房內務一律按都勻教練所訓要求執行。後來,在英緬軍總司令亞曆山大製止下,英軍駐印司令艾爾文沒有輕舉妄動,而是親赴華軍駐地想看一看這支“潰軍”的實況。李鴻對他的部屬說:“讓這位傲慢的殖民將軍開開眼界,看看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官威儀!”果然,當艾爾文將軍進入第114團營地,看到是身體瘦弱但卻精神奕奕的士兵,衣著簡陋但卻有整肅的軍容,武器欠精良但槍尖上閃著寒光正氣,艾爾文連連讚歎:“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新38師和後期到達印度的廖耀湘將軍之新22師,及胡素將軍之新30師,在印度蘭姆珈接受訓練,以美式武器裝備一新,改編為中國駐印新1軍。鄭洞國將軍任新1軍軍長,孫立人任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陳鳴人、趙狄、李鴻分別擔任第112、113、114團團長。中國駐印軍由美國史迪威將軍擔任總指揮,蔣介石對史說:“授予你在印度之全權。”(《史迪威日記》)第114團第一營遠在臘戍擔任參謀團警衛任務,後隨參謀團撤退回國。在彭克立營長指揮下多次為潰敗中的中國遠征軍擔任後衛,曆盡艱辛,後經孫立人多方聯係力爭,彭營長終於率部乘機來到印度蘭姆珈,返歸第114團。

經中、美、英三國領袖和三方軍事最高指揮的多次磋商,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的作戰方案終於敲定:以印度列多為前進基地,經野人山區進入胡康河穀地及孟拱穀地,奪取孟拱、密支那等緬北重鎮,然後取八莫,將日軍逐步壓迫至曼德勒地區包圍殲滅。整個方案分三期執行,第一期攻擊目標為孟拱、密支那之線;第二期攻擊目標為八莫、南坎、臘戍之線;第三期攻擊目標為曼德勒。駐印軍反攻緬甸的前鋒部隊是新38師,而前鋒部隊則是第114團,刀鋒所向:反攻緬北戰役的突破口——天險野人山;勁敵——日軍“常勝師團”第18師團。時間:1943年3月。

兵書雲:歸師莫遏,哀兵必勝!第114團這柄歸師之劍、複仇之劍出鞘了。

野人山,橫亙緬西北,為熱帶原始叢林區,綿延數百裏,杳無人煙,因為人類在這裏無法適應那殘酷的原始的生存競爭。這裏是毒蛇猛獸的世界,多少世紀以來,它們在這裏互相攻擊、廝殺,血淋淋地弱肉強食。這裏是毒蟲、毒蚊、血螞蟥的世界,體積雖小,但卻危害甚烈。從天空、地上、樹林、草叢,隨處向你發起攻擊,防不勝防。人獸被叮咬之處,痛癢難忍,隨之化膿流血,在惡劣環境下一旦瘡口感染,即潰爛致死。這裏又是瘴癘、瘧疾橫行的世界,如無有效的醫藥條件,即使最強健的身體,亦無法與之抗衡。第一次緬甸戰爭潰退的中國遠征軍,被迫走上這一絕境,在這裏留下堆堆白骨。第114團的任務是:打通野人山,占據野人山險要據點,掩護中美雙方聯合築路的工兵部隊,修築一條從印度列多經胡康河穀接通滇緬公路的中印公路;同時,為全麵反攻緬甸戰役打開通道,占領橋頭堡。

踞守野人山和胡康河穀的敵軍是第18師團,它的前身是侵華日軍中血債累累的米久留師團,先後參加“一二·八”“八·一三”進攻上海、南京大屠殺、攻占廣州、南寧等役,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師團接受亞熱帶叢林作戰訓練,在日軍發動的東南亞諸役中連連獲勝。1942年2月,參與攻占新加坡戰役,一舉俘獲85000名英軍,創二次世界大戰一次俘虜人數最高紀錄,號稱“亞熱帶叢林之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