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魂兮歸來,碑銘嶽麓(2 / 3)

“萬裏雲山勞想像,一生宗仰重湖湘。”這是孫立人親筆為黃偉民先生書寫的一副對聯,表達對偉民先生為陵墓重建所作奉獻的真誠謝意。同時,一封孫立人的親筆信,也轉送到齊學啟胞妹齊新女士手中。那種出自90歲老人筆下,對故友不渝的情懷,對故友親人溫馨的問候。讀之,令齊新及齊家親人潸然淚下。

提起齊新,人們不禁想起那個著一身藍色學生裝衣裙的純真女性,那個曾經把孫立人攔在門口對對聯的“蘇小妹”,那個在去都勻的行軍路上,帶領女眷們高唱《滿江紅》的齊家小姐。在這裏,筆者要為讀者介紹一位鮮為人知,在那苦雨淒風的歲月裏,在天空劃出一道絢麗彩虹的真實的齊新。

10多年前筆者參加《湖南民主人士》一書的編寫工作,采訪了年逾古稀的齊新女士。她親身經曆了吾土吾民被獸行蹂躪的淒慘,也用自己柔弱的雙肩,義不容辭地扛起民族苦難中國之尊嚴。就為了這份尊嚴,本已隨長兄齊學啟去了貴州都勻的齊新,得知長沙“文夕大火”老母病逝的消息後,毅然長途跋涉回到長沙。在長沙街頭,她看到許多無家可歸、衣食無著的流浪兒童。畢業於湖南大學、以教師職業為榮的她,在安葬老母後,傾家中所有收容流浪兒童,她的義舉得到社會廣泛讚譽。

自日寇鐵蹄踐我中華國土,山河喋血,國破家亡,造成千千萬萬少年兒童在他們花樣年華歲月,忍受著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苦難摧殘。在這民族危亡之秋,為了維護我民族血脈之傳承,為了人道之尊嚴,時任國民政府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倡議並親自聯絡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中著名愛國人士,聯名上書建言,並於1938年3月獲準,在武漢成立中國戰時兒童保育總會,宋美齡任理事長,李德全任副理事長,鄧穎超為常務理事。先後在非淪陷區籌建了50多個保育院,在敵人的血雨腥風下,救助並教養了三萬多名難童。

1939年7月,湖南戰時兒童第二保育院在長沙成立,各界人士力薦在長沙文夕大火後,像天使一樣收養街頭流浪兒童的齊新參加組建。隨後,由重慶總會聘請齊新為第二保育院院長。長沙會戰打響,日寇戰機頻繁對市區轟炸,日軍已兵臨城下。為保難童生命安全,齊新與三名教職工帶領三百多名難童,沿湘江向叢山峻嶺湘東南方向第一次“大逃亡”,1939年10月到達茶陵,沿途收養掙紮在死亡線上的難童200餘人。

在中國抗戰史上,湖南是個奇跡,抗戰八年,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讓日本鬼子的鐵蹄馬失前蹄,1938年至1944年前後七年,破滅了小鬼子進攻西南和占領全中國的夢想。1944年長沙淪陷,齊新奉令帶領第二保育院向湘南轉移,500餘名難童第二次生死“大逃亡”,是年9月落腳汝城。

1945年抗戰勝利,齊新帶領第二保育院年底回到長沙,在他們七年前出發的原點碼頭,登岸故土,孩子們“抬望眼,仰頭長嘯,壯懷激烈。”一群女孩子跑上前來,擁抱著齊院長,麵朝湘江大聲喊出“媽媽!我們回家了!”

七年,一段曆史記的符號。多少艱辛,多少悲情,多少血與淚,多少銘刻在心的親情。一位書香世家的閨秀,在國家危亡、民族苦難之秋,用自己文弱的雙肩,挑起“匹夫有責”的大義大德,維護人道尊嚴,為處於絕境的脆弱生命尋覓人生新的起點,也為自己的人生書寫了完美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