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為了十八名負傷弟兄(1 / 1)

一位少將副師長,一位率部創造了世界戰爭奇跡的人,為什麼突然失蹤?在大家寢食難安焦急等待時,得到的卻是將軍以身殉國的消息。這個謎團一樣的失蹤與殉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事件過後還有沒有後續故事?給史筆、給後人、給當代中國留下了怎樣的記憶?

命運是那樣的捉弄人,但終究是人改變了命運。“新編”這個番號代表了命運的捉弄,長官杜聿明、張軫之流天子門生的歧視,便是懸在頭頂的命運之劍。然而,新編38師的男兒憑自己的一腔熱血,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齊學啟將軍是一名被命運捉弄了的人,然而,他憑著一身正氣,換來了流芳百世的英名。

當英軍奉令向印度撤退,中國遠征軍亦奉令向雲南國境轉移,日軍則乘勝追擊。危急時刻,新編38師卻擔負著斷後截敵,掩護中、英軍大撤退的重任。當孫立人率114團、112團在伊洛瓦底江北岸與敵激戰,並勝利掩護英軍和友軍渡江撤退時,齊學啟則率113團由仁安羌趕至卡薩,在伊洛瓦底江西岸阻擊日寇,掩護遠征軍轉移。待友軍安全轉移後,113團避開敵軍,攀越叢林山路,在月色朦朧中渡過印緬邊境的清得溫江,與兄弟團隊會師印度邊城。

三個團自出兵緬甸,各自負擔不同攻防任務,曆時三月,備嚐艱辛,今日會師當豪情敞懷一聚,但全師官兵誰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們中少了一位最不該少的人——齊學啟將軍。

5月9日,齊將軍親臨第一線指揮113團,在卡薩阻擊敵一個聯隊的進攻,成功地掩護友軍撤退。5月11日,接到孫立人電話要他速回師部,共商轉進印度行動,並約定第二天清晨派汽車到指定地點接他。但當派來的汽車到達指定地點,足足等了四個多小時,始終不見齊副師長蹤跡。隨車來的副官因軍情緊急乃返回師部複命。孫立人為此十分焦急,連續派出多股特工探尋,均無功而返。部隊移師中,發現並救助了一名從敵人虎口脫險的傷病員,他親身經曆了齊將軍為了18名傷員舍生忘死,與傷員弟兄同生死、共患難的悲壯一幕。孫立人聽說後,立即將該傷員接來師部療傷,聽他講述那中華男兒的英雄人生。

齊學啟接孫立人電話,向劉放吾團長安排好下一步行動計劃後,就準備如約趕往約定地點。但他突然想起在遠征軍第5軍野戰醫院尚有部分38師傷員,他們如何轉移?第5軍是否妥善安排?他放心不下,看了看懷表,時間還來得及,便搭乘一輛原屬第5軍的裝甲車,匆匆趕往第5軍駐地。到達軍部一看,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潰退的混亂狀況,他原想借一輛軍車運送傷員,但遭到拒絕。這時,他已延誤了約定時間。他牽掛著傷員的安危,急忙找到野戰醫院。在醫院救治的18名38師傷員正處於絕望邊沿,陡然見到副師長,如在黑暗中重見天日,熱淚盈眶地訴說著他們麵對死亡的悲情,他們盼望回到自己戰友身邊的焦急。他們已經知道第5軍不會派汽車護送他們回國了。一位上士班長拉著他的手激動地說:“將軍!請帶弟兄們一起走吧,無論走到哪裏,弟兄們爬也要跟著到哪裏!”麵對傷員的傾訴,齊學啟含淚點頭,說:“弟兄們!我們這就出發,我們回娘家去!傷好了,我們還要打鬼子哩!”

戰場風雲瞬息萬變,遠征軍加速撤退,敵趁勢大舉進攻,齊學啟未帶任何通訊器材,遂與師部及113團均失去聯絡。一位將軍掩護著18名傷員,或攙扶,或背負,步步維艱難出現在緬甸林深水險的山路上。這是世界軍事史上一幅難得的曆史畫麵。行數日,幾名重傷號已痛苦難支,齊學啟花重金買了幾頭黃牛,讓重傷員騎上,他牽著走在最前麵的牛,一邊走一邊用口哨吹著家鄉的小調。好不容易他們走到清得溫江邊。齊學啟和幾名輕傷號又設法找來一些竹子與藤條,編成竹筏,載著傷員順江漂流而下。5月19日。竹筏漂至荷馬林以南8英裏處,突遭日寇一股騎兵的追襲。敵人用輕重機槍向毫無還擊能力的傷員瘋狂掃射,一時間江水被血水染紅,齊將軍與傷員相繼倒在血泊中。那名向孫師長講述這一切的傷員,是被敵人擊中後落入江中,隨水漂流而得救的。當問及副師長時,他說:敵人機槍向我們射擊時,齊將軍在竹筏尾部揮動雙手叫大家趴下,結果第一個被敵擊中,倒在竹筏上。當傷員弟兄相繼被敵人擊中倒下,都拚出最後一口氣,高喊:“師……長……”喊聲久久地回蕩在清得溫江峽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