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日軍新敗,銳氣頓挫之際,孫立人迅即調112團、114團迂回敵後,欲將敵第33師團壓迫於伊洛瓦底江東岸,一鼓殲之。詎料英國最高當局已作出放棄緬甸和退守印度的決策。英軍鬥誌全失,潰軍如山倒,正如史迪威在日記中所說:“災難與憂愁,英軍不能戰矣!”由英軍的潰敗引發的中國遠征軍的敗退,加上遠征軍指揮官羅卓英等人的無能,造成了整個緬甸戰場無力回天的慘敗局麵。李鴻率114團按孫立人部署迅速到達指定地點,準備再創仁安羌大捷奇跡,終於功敗垂成,亦平生一憾矣!旋奉命移師伊洛瓦底江北岸,擔負掩護英軍和友軍總退卻的艱巨任務。新38師實際已成為潰敗中的盟軍和友軍後衛,麵臨孤軍陷入日軍第33師團、55師團、56師團三路大軍的重圍之中。4月30日,為掩護英軍渡江,第114團陣地遭到38架敵機的猛烈轟炸和掃射。5月2日,第114團為掩護最後一批友軍渡江,與敵追擊部隊激戰,並殲敵於江岸。
掩護盟軍渡江後,新38師又奉命移師溫藻,繼續掩護友軍撤退,同時奉命派出113團布防卡薩,嚴密警戒進攻八莫之敵軍。這時孫立人與中國遠征軍代理司令長杜聿明,在遠征軍撤退路線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在梅苗舉行的軍事會議上,杜聿明要求各部穿越橫亙中緬邊境的高黎貢山,分兵撤回雲南國土;同時要求新38師在卡薩地區阻擊日軍,為全軍斷後。孫立人認為率疲憊之師,深入當年諸葛亮所稱“不毛”之地,繞道千裏,實為兵家大忌。同時認為杜聿明繼續以新38師斷後,實以其“天子門生”嫡係勢力壓人,犧牲新38師,保全自己。孫立人則提出應按照史迪威的命令,就近經印緬邊境的英帕爾撤至印度。他在會上抗爭道:“以目前本師位置,離中緬邊界有千裏之遙,且道路艱難,而去印度隻有300餘裏,古語曰: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既然都是撤退,何不選條近路,我決定本師先撤往印度,再假道回國。”道不同不相與謀,孫立人乃拂袖而去。
孫立人選擇向印度邊境撤退路線,通過電訊聯係下令113團迅速由卡薩向印度方向轉進。同時令112團殿後,全師且戰且走,向印度方向轉移。5月10日,新38師到達米咱,得知八莫、密支那已陷敵手,112團在溫藻被日軍包圍,孫立人當機立斷,下令114團回師溫藻,殺敵一個回馬槍,解112團出圍。李鴻率114團突然出現在敵軍側翼,攻其不備,敵驚恐失措,陣地立即為李鴻所率奇兵突破,112團亦奮力向外突圍,裏外夾攻,與敵展開一場血戰。5月12日,112團突出重圍,與114團合力殲敵,一晝夜間殲敵800餘人,餘敵奪路逃竄。至此,日軍再不敢尾隨追新38師,在孫立人率領下,114、112團及師直屬隊日夜兼程進入緬西北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