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仁安羌,哀兵亮劍(1 / 2)

戰爭就是這樣,瞬息萬變。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仰光失陷後,駐緬英國軍隊一掃往日之威風,絲毫不以緬甸蒼生為念,數萬英軍主動棄守多處軍事戰略重鎮,向印度撤退。1942年4月14日,英軍第1師棄守馬格威,移師仁安羌。仁安羌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英軍無意固守,15日拂曉即炸毀油田,一時火光燭天。這無異於給日軍發出英軍即將棄守仁安羌的信號。日軍第33師團立即抓住戰機,派出兩個聯隊乘英軍不備,切斷英軍前後通道,另派一個大隊,搶占仁安羌北麵拚牆河大橋和渡口。利用地形優勢,逐步縮小包圍圈,將英軍第1師圍困在三麵環山一麵臨水的絕地裏。

被困英軍第1師及戰車第1營,共7000餘人。麵對與自己兵力相當的敵33師團,英軍鬥誌早已喪失,他們唯一企盼就是求生,早日遠離戰爭恐怖陰雲籠罩的他鄉異國,他們選擇了求救。英國政府及駐印英軍總司令先後向中國政府發出求援電訊。4月16日,駐印英軍總司令亞曆山大與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在緬甸梅苗召開緊急會議,共商救援英軍大計。在由誰來承擔這一神聖而又艱險的使命上,遠征軍各將領皆沉默無語。關鍵時刻,孫立人從座位站立起來,莊嚴地敬了一個禮,說:“我代表新38師領受這任務!”

被圍英軍彈缺糧盡,水源也被敵斷絕,情況十分危急。孫立人當即發出電文,與率領113團駐防巧克柏當的副師長齊學啟商議,由齊率113團火速馳援。時間已是16日夜,士兵已經入睡,齊學啟與團長劉放吾乃令號兵吹響緊急集合號,連夜急行軍,並選定敵布防最弱的拚牆河北岸,作為第一突擊目標。17日黃昏,113團到達拚牆河約五英裏的山地後停了下來,齊學啟下令部隊借山丘樹林隱蔽,不得暴露行蹤,並派出偵察兵偵察敵情。晚九時許偵察兵回報,敵營房燈火已熄。齊、劉二人乃帶領將士急赴敵營,距敵約百米時發起猛攻。敵受重創後清醒過來,依托拚牆河河岸陣地頑抗,雙方展開猛烈的拚殺。從梅苗趕回曼德勒的孫立人向李鴻全麵部署曼德勒衛戍任務後,於18日拂曉到達拚牆河前沿,與齊學啟並肩指揮。臨近中午孫立人令號兵吹響衝鋒號,一時殺聲震野。正午12時,113團全殲北岸日軍。

被圍英軍得知中國軍勝利占領北岸,師長斯高特便迫不及待地催請立即渡河解圍。孫立人與齊學啟商議後,認為敵我兵力懸殊,我方不足一千人,敵兵則十倍於我;敵占據地域優勢,居高臨下,我方貿然渡河即落入敵之虎口。拚牆河北岸失守,又摸不清我方的實力,敵處於焦慮不安狀態,我方應以靜製動,把握好時與勢。孫立人下令部隊原地待命,但將士們必須處於枕戈待旦狀態。

英第1軍團長史林姆將軍亦趕至113團,敦促孫立人立即渡河擊敵,斯高特師長更多次以無線電話告急,聲稱他們已麵臨絕望的境地,已無法再忍受這地獄般煎熬。孫立人請史林姆轉告斯高特:“無論如何要堅持這最後時刻!”當無線電話再次傳來斯高特的焦急與懷疑時,孫立人用流利的英語和堅定的語調回答他:“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到最後一人,也要將貴軍解救脫險!”他的話使在場的史林姆將軍大為感動,激動地上前緊緊握著孫的雙手。隨後,孫、齊二人作了以下部署:一、采取多種偵察手段,偵察日軍陣地情況;二、故設疑兵和佯攻,迷惑敵軍,讓對手處於高度緊張狀況;三、擔任主攻營連將士就地休息席地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