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士不可以不弘毅(2 / 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朱晦翁訓弘為寬廣,毅為強忍。汝性忠實,立誌亦頗不隨流俗;第規模狹隘,遇事非泄遝即急遽,皆才識不足之過,宜於寬廣強忍下工夫。交友為品學成敗大關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汝木中材,最易移染,慎之。遠適異國,所為何事?望時時於此著想。慎寒暑,節飲食,懲忿塞欲,為保身要訣。今當遠離,特訓數語,攜置案頭,朝夕省覽,以當麵命。煥庭誌,時年五十有五。”

這是一篇可與古代大儒的家訓相媲美的文字,惜不外傳。孫立人將它熟記銘心,日夕恭省,成為他設身處世之座右銘。特別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一語,對他教誨尤深,遇事嚐以“弘毅”二字自勉,推己及人,他將“弘毅”二字用於訓軍和督導下屬,“弘毅”二字成為他治軍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日在燈下再次回想起父親的家訓時,父親煥庭公的音容笑貌和老人對子弟的嚴格要求,又一一呈現在他腦際。近年來,戰事頻仍,他的生活處於高度緊張之中, 在香港療傷三月,時時為國土淪喪焦慮不安。在武漢,他的重召舊部,創建新軍的願望得到滿足,今日與妻子意外相逢,他的情緒一時得到快意的鬆弛,許多親情的溫馨回憶便在他的腦際拉開了帷幕。

煥庭公生有三子,依次為國人、立人、衡人。立人3歲時,父親就抱在膝上教他描紅習字,描紅帖是煥庭公自己寫的,前麵兩個字就是“立人”。一邊描,一邊教,“這是你的名字,立人,孫立人。立,就是站的意思。”

“那我就是站人羅!”

“對,對,站人,站得直直的!”煥庭公樂得哈哈大笑。

稍大,兄弟三人同時啟蒙讀書,塾館就設在家中,孫家在鄉下的房子進出有幾重,煥庭公就把最後一重幾間房舍辟為塾館,聘請了一位飽學的秀才做塾師,同宗的十幾個孩子也來這裏讀書。國人、立人、衡人兄弟入塾那天,煥庭公親自帶著他們魚貫而入,手裏拿著一把梓木戒尺。入館後,先在孔子像前磕頭,然後向塾師行大禮,煥庭公恭敬地把戒尺遞到塾師手上,請塾師嚴加管教,凡頑劣不求上進,讀書不上心的,即可以戒尺懲戒。塾館與家人居住的地方僅有庭院之隔,庭院中種有金色銀色兩株桂花,穿過一個圓形門洞和一條卵石砌的兩邊覆蓋著花草的小徑,就是煥庭公的書房和臥室。兄弟三人白天在館讀書,是不準穿過門洞走出庭院一步的,隻有晚飯時分才準與家人見麵,共進晚餐,飯後仍回塾館就寢。那時立人才6歲,衡人則更幼。這樣嚴格的讀書生活,給立人打下紮實的求學基礎,三年下來,“勤奮”二字成了兄弟三人的生活準則。三年中那戒尺也不少加諸他們身上,一次衡人課書不用心,第二天塾師檢查昨日所課之書,衡人背不出,塾師就要他釋義,又不知所雲。師怒,責其懈怠,命他跪在大成先師孔子像前念書,直到背會為止。衡人不聽,堅不下跪。師益怒,舉戒尺又重重地向案頭拍下以示威脅,不意敲在衡人放在案頭的手背上,鮮血直流。兄弟三人均驚嚇,就向前院跑去,躲進父母的居室不敢出來。煥庭公外出歸來,見狀究其由,一麵為幼子包紮傷口,一麵曉之以理 。曉喻畢,才攜三子穿過石徑,命他們站立在塾師麵前行禮,禮畢齊聲說:“謝先生教誨!”煥庭公在鄉裏威望甚隆,塾師忙起身站起,欲自責施教過嚴,煥庭公忙止住他,說:“不可!這是代我向先生致謝的。”又轉向跪在地上的三兄弟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爾等要記住!不可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