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忽見陌頭楊柳色(1 / 3)

湘江自九嶷山順流而下,含瀟水[曰瀟湘]、舂陵水、耒水、水、蒸水[曰蒸湘],水勢由湍急多灘,而平闊浩瀚,至長沙憑空淤出一狹長小島,將湘流一劈為二。也是天工造物,小島樹木扶疏,狀如碧帶,人稱水陸洲,後人多在島上種橘,金風送爽時又添一抹金黃,故又稱橘子洲。其右為古城長沙,與長沙隔洲相望為嶽麓山。我國古城和名山多寺廟古刹,長沙亦然,在嶽麓山有始於漢魏的麓山寺,在長沙城內則有建於五代的開福寺,二寺並立湘江左右兩岸。夜深人靜後,二寺鍾聲相唱和。

這一天,開福寺前走來一女士,天生麗質,不施粉黛,圓潤的臉盤上一彎秀眉,一雙明亮的眼睛,睛如點漆,隻見眉宇間藏著一份不易察覺的憂鬱。她邁進書寫著“紫微棲鳳;碧浪潛龍”八個雄勁大字門聯的寺門,雙手合計,右手腕垂著一副墨色瑪瑙念珠,向見到的僧眾一一施禮。進入大雄寶殿,她佇立在紅色庭柱的楹聯前,隻見上麵寫著:

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後覺,無非覺覺;

法鍾撞碎麓峰雲,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

她微微地頷首,但隨即又深深地歎了口氣。她對楹聯中每一個字所涵的佛家哲理,都有所頓悟;但又為自己不能達到“覺”與“空”的境界而歎息,她無法擺脫眼前的抑鬱。她恭敬地燃上一炷香,插在如來佛像前香爐裏,雙膝跪在佛前蒲墩上,訴說著自己的心願:

“菩薩保佑我夫孫立人平安!我夫君孫立人為了驅逐日寇,抵抗外侮,保我河山,與日寇奮戰淞滬戰場,他現在在哪裏?求菩薩大發慈悲,保佑他平安,早日回到親人身邊!弟子感謝菩薩救苦救難,再造之恩,甘願一生皈依我佛,做一名記名弟子!”她反複訴說了三遍,又磕了三個頭,拿起主持遞給她的簽筒虔誠地搖了起來。不一會,從簽筒裏跳出一支簽來,一看竟是一支上上簽。簽語卻有些怪,不似一般佛家偈子,好像對著她的心事似的。上麵寫道:“忽見陌頭楊柳色,莫艾夫婿覓封侯。”把唐人名句改了兩個字,卻閃耀著佛家的智慧。

讀著簽語,她——張晶英女士不禁眼淚雙流,數月來的困擾和憂思一掃而光。她從肩上挎著的黑色小巧的提包裏,拿出十塊大洋遞到主持手裏,連聲說:“這是弟子敬獻的一點香火錢。”

繞過大雄寶殿,張晶英在寺內各處神像前都一一合十行禮,在觀音像前默祈良久,然後走出開福寺。穿過幾條麻石鋪砌的小巷,眼前一片開朗的江麵,江對麵是橫臥在兩江之間的水陸洲。沿島十裏長的江堤上,朦朧間仿佛有一條似煙似靄的嫩綠色的帶子,縹縹緲緲地纏繞在水陸洲的腰際,像是哪位丹青高手在一幅水彩風景畫上,著上了一抹淺綠的底色。張晶英被這景色迷住了,索性依著江堤的一條石凳坐下,癡癡地看著,這時才猛然醒悟,那是江堤邊一行行楊柳抽出了嫩芽,由鵝黃開始轉綠,煙籠十裏長堤。她又猛然想起那條簽語,是機緣巧合還是菩薩有意給她指點什麼征兆?而這種征兆曾經幾次在她生活的歲月裏出現過,種下了她潛心向佛的因緣。於是思緒把她帶回到逝去的歲月。

所有女孩子企盼擁有的她都擁有過,她出身湖南衡山一大戶人家,父親在南京等地遊宦做官,有著良好的家教,她自幼穎慧、美麗,在南京讀的是有名的彙文女子教會中學,學習成績優秀,課餘喜歡遊泳、騎馬、打球,這樣無憂無慮地度過了她那夢幻般燦爛的少女時代,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在一次舞會上,她被一位父親在軍界供職的女同學拉著,穿過人群,把她的手遞到了一位英俊的青年軍官手裏。這位軍官就是剛從美國軍校畢業,在陸軍教導師擔任少校連長的孫立人。她與他用流利的英語交談,很快,孫立人的氣度、學識、才具使處在青春少女期的張晶英傾倒。於是花前月下,秦淮河邊,玄武湖畔,常見這一對璧人的剪影。高中畢業後,1930年10月17日,她與孫立人在上海舉行了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