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創新不是否定過去(2 / 3)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早就呼籲:“在當前科技界和社會上一些地方呈現浮躁偏向的時候,院士們更應嚴於律己,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奮發創新,力爭為社會進步、民族興旺、國家強盛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和深思。

著名作家王蒙指出:“學習是一個人的真正看家本領,是人的第一特點,第一長處,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學習的結果,學習的恩澤。”自然,創新也是學習的恩澤。其實,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企業、一個個人,要創新,要發展,都要有一股推動其不斷向上的動力。現代管理科學的動力原理認為,推動著人們創造和實踐的,有三種基本的動力。除了物質動力和精神動力外,就是信息動力,即在外界信息流的不斷衝擊下,人們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造精神,由此推動人們努力奮鬥,自強不息,這便是信息動力作用的表現。學習的不斷強化,知識的不斷積累,這該是信息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事實上,隻有滿腹經綸的人,才能有所創新;隻有不斷學習積累的人,才能不斷有所創造。縱觀世界各國,凡是崇尚讀書學習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酷愛讀書,不能不說是猶太人在流離失所中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和門德鬆等無數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重要原因,以及曆屆諾貝爾獎得主中也有驚人比例的重要原因。

3.等待完善的要開發。

我國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描寫西施的詩雲:“賤時豈殊眾,貴來方悟稀。”意思是說,依世俗的眼光,貧賤時的西施並無出眾的地方,但當顯貴之後人們才悟到她的稀有。如果把西施的命運比作世事的曲折變化,這兩句詩不是概括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嗎?隻有那些擺脫了近利、小利的束縛的人們,才能具有識別信息的卓識,於尋常處看到稀有,於貧賤中看到珍貴,於小苗時看到大樹,於現狀中看到未來。創新,亦是如此,它需要人們善於運用否定之否定的觀點、係統的觀點、全麵的觀點、發展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甄別一切、總結提煉一切。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從四大發明到藝術珍品,從文獻記載到口頭傳說,從地上的陳跡到地下的文物,從二十四史到各地方誌,都有無限廣闊的利用價值,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創新的手段,去包裝它、開發它、提煉它、利用它、傳承它,那麼,必然能夠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管理中的創新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是一個自身否定的痛苦過程,要超越自身並把自身引申到整個企業的管理整體中去,而不是堅持自身單純的僅僅把圈子化為自身的單個企業或部門。管理創新是由很多創造力的管理者在同一目標下共同努力的結果。好多管理者在一起根據各自的組織性質,根據公司的大係統、大流程各自製定自己的規範,製定的過程中既要利用管理本身殘缺所具備的特征作為最基本的基礎,還要考慮超越自身的存在的整體為整體觀念,所以各部門的創新管理的集合應該是公司的整體創新過程,個體的自身超越就是整體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