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經過時的要改掉。
21世紀,人人把創新掛在嘴邊、侃侃而談的時候,什麼才是企業真正有效的創新之道?
在這方麵,即使最具想象力的好萊塢也落伍了——電影中的未來科幻世界,DNA檢測、虹膜識別這些最嚴密的安全措施緊緊守衛著公司的研發機密。事實上,哪怕在今天,將創新深鎖於企業內部,都可能是一種過時的創新模式。
回顧20世紀,企業競爭遵循的依然是“撲克原則”、“好牌製勝”,隻要擁有一項核心技術優勢,就可以在市場上無往不勝;而為了讓技術優勢發揮到最大,最好嚴守機密,讓對手不知底牌。封閉式創新,其實質是封閉的資金供給與有限研發力量結合,目的是保證技術保密、獨享和壟斷,從而樹立絕對競爭優勢。發展到極致的一個例子,是生產複印機的施樂公司甚至要自己開發專用的複印紙張。
但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和信息能夠低成本地獲取和傳播,技術獨享的壁壘很容易被瓦解,這種趨勢使企業獨創獨享技術優勢的想法越來越不現實:大量分散的知識工作者從忠誠於企業轉變為忠誠於職業,進行獨立的創新;小而專的企業借助風險投資,可以將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快地投入市場;消費者和供應商了解了越來越多的專業知識,是他們而非企業自身主導著技術和產品的演進方向這些都使技術與產品的生命周期變得更短,對創新速度的要求更甚於對創新質量的要求。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企業內部資源、閉門造車式的創新不僅成本高昂,還往往使企業反應遲鈍,產品和服務偏離市場實際需求。
2012年,日產汽車(Nissan)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宣布,公司將開始為新興市場生產老牌達特桑(Datsun)超低價汽車並要從中獲利時,主流反應都是不屑一顧。“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豐田高管告訴《華爾街日報》;“又一個愚蠢的錯誤,”一位日本教授如是說。靠3000美元的汽車賺錢?癡人說夢罷了。眾所周知,汽車行業的利潤來自皮卡和豪車。
沒人能夠預測戈恩的新想法是否可行。他之前對全電動汽車“聆風”的反思還沒有有結果。但是,我們應該為戈恩喝彩:他正在努力提升對當今所有公司來說都至關重要的能力——創新商業模式。
“創新”是商界的熱門詞彙,隻是大多討論都集中於產品和服務。對當今大多數公司而言,更深遠的挑戰在於如何創新商業模式,為如何賺錢這個基本問題找到一個全新的答案。
你也會麵臨這樣的挑戰。為方便起見,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的商業模式不再奏效。這種直言不諱的斷言不會錯得很離譜。即使這種模式已經奏效了幾十年,目前尚運行良好,但也有可能很快就會過時。
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同樣也繼承不了優良傳統。
2.科學合理的要保留。
創新,既要繼承前人,又不能因循守舊;既要揚棄舊義,又要創立新旨;既要借鑒別人之長,又不能簡單照抄照搬,努力做到分析形勢有新的視野,研究工作有新的理解,解決問題有新的辦法和對策,真正使各項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離開實踐,創新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隻要實踐在發展,就存在思想和實際、主觀與客觀是否相符合的問題,也就存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問題。中國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創新的發端,勇於破疑——創新力的能源。”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許多曆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譬如吃東西,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像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無畏,是否也是一個長於質疑發現者呢?馬克思的輝煌巨著《資本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它創造的種子是什麼呢?是億萬人每天接觸但卻熟視無睹的商品所發出的各種信息。大量事實表明:從常見的普遍的重複出現的信息中發現規律,作出創造,這是一種屢建奇功、頻傳捷報的方法,其中勇於質疑、善於發現,則是實現創新、創造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