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沙漠風暴”前夕(3)(3 / 3)

決議以12票對兩票通過了。也門和古巴投了反對票,中國棄權。觀察家說:“北京想要顯示它奉行獨立的對外政策,仍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朋友,第三世界國家感到不安的是,大國的勢力也許會長期留在海灣地區。”中國一貫主張和平解決海灣危機,反對動用武力。這次中國沒有行使否決權而投了棄權票,就是為了堅持這一原則。

這項決議通過後,與海灣有關的國家做出了強烈反應。

美國總統布什稱“這是一個十分堅強有力的信息,它將響亮、清晰地傳遍全世界,這家夥該離開那裏了”。

沙特發言人說,安理會的表決使伊拉克注意到,除非它從科威特無條件撤離,否則,它可能遭受嚴重的後果。他說:“這是又一個步驟,又一次爭取和平的機會,讓我們希望理智占上風,顯而易見的是,伊拉克違抗全世界是站不住腳的。”

科威特外交大臣說:“伊拉克的頑固態度正在把海灣地區推向戰爭邊緣,我們不希望爆發戰爭,但看起來這又是恢複我們權利的惟一手段。”

伊拉克駐聯合國大使指責安理會允許由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非難”他的國家,他說,安理會的決議是非法的,是違背聯合國憲章的,“安理會隻是美國手中的工具”,“這是安理會迄今為止所通過的最危險的決議”。

伊拉克聲稱:“偉大的伊拉克,在薩達姆的領導下,將驕傲並堅定地向惡勢力及暴君的一幫挑戰。”

在開羅,埃及外長加利說,通過決議是和平事業的重大勝利。

穆巴拉克在表決前發表談話說,他仍希望在戰爭爆發前用和平手段解決危機。

在決議通過的第二天,美國最有影響的報紙《紐約時報》以“點燃導火線”為題發表評論說:“安理會作出規定可以開始對伊拉克使用武力的日期的決定,實際是在波斯灣危機中起到了點燃導火線的作用。使海灣危機很難在沒有解決辦法的情況下無限期地持續下去。對伊拉克的薩達姆總統來說,他現在有47天的時間來考慮選擇什麼對策。

“此間的許多外交家估計,今後的47天將展開另一輪外交活動。其間,未來的調停者、鼓吹和平者和嚴肅的外交官將紛紛前往巴格達,並可能從那位伊拉克領導人那裏帶回將被某些人視為不會打仗的根據的新信號。

“美國政府官員已經告訴他們的西方盟友,他們將全麵行動,勸說更多的國家派出至少是象征性的軍隊加入在沙漠中的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軍隊,來反擊伊拉克的侵略活動。

“在薩達姆的各種選擇中,此間的外交官幾乎沒人估計他將以無條件撤出他的軍隊的行動響應安理會的新決議。然而,如果在伊拉克領導人還沒有真正許諾全部撤出科威特之前,以任何方式同他談判,那將違背安理會在華盛頓敦促下通過的所有決議的不妥協原則。

“這裏的一些外交官相信,薩達姆既已走到這一步,他可能會設法誘使布什攤牌。薩達姆今天在巴格達電台說,如果美國以為聯合國最近一次投票會使他‘怕得發抖’,那它就錯了。這位伊拉克領導人現在可能這麼估計,無論他是否留在科威特,美國都不會放過他。所以,發動戰爭實際比單方麵不體麵地撤軍更能給他生存的機會。”

11月30日上午,布什在電視台就海灣政策發表了講話。他說:“為了和平,我願再向前走一步。我願在華盛頓接見伊拉克外長阿齊茲,此外,我還要求國務卿貝克在12月15門至明年1月15日之間對雙方都方便的某個時間去巴格達會見薩達姆。”

“如果戰爭在中東爆發,”他強調說:“決不會出現任何黑暗的結局。”盡管他對貝克的使命是否會取得”重大成果”不抱樂觀態度,但是,這個主動表示表明了他願意為和平解決這場危機“作出額外的努力”。

布什的聲明受到聯合國領導人和外交官的歡迎。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說,布什的和平行動“正朝著和平的正確方向前進:

我相信,如果華盛頓和巴格達之間真的進行了接觸,這將真的為和平解決開辟道路”。

也門駐聯合國大使對記者說:“這是很久以來我所聽到的最好的消息,這是非常有希望的。”

隻有沙特駐華盛頓大使班達爾親王對布什的聲明“感到難以置信和驚訝”。當他從電視上聽到這一講話時,幾乎從椅子上跳了起來。他認為這是一個愚蠢的舉動,美國人永遠理解不了阿拉伯人。在美國在聯合國獲得勝利24小時之後提出講和的建議,將會給薩達姆一個錯誤的信息:示弱的信息。

“為什麼你們不同我們商量一下?”他問斯考克羅夫特:“這個時機選得再糟糕不過了。會見時間截止1月15日這個最後期限的建議,無異於誘使薩達姆采取拖延戰術。”

“對於你們來說,派貝克去是善意。而對薩達姆來說,這表明你們是膽小鬼。”

斯考克羅夫特說,他並不熱衷於同伊拉克人談判,選擇這個時機宣布沒有進行充分的考慮,隻是最後一分鍾做出的決定,是對國會和公眾證明總統願意在戰爭爆發前竭盡全力進行一切外交努力的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它表明美國是認真地對待“善意的暫停”。

班達爾認為,這也許是對美國國內傳遞的一個正確的信息,但卻是發給薩達姆的一個錯誤信號。他斷定,在這樣一個伊拉克人極端苦惱的時刻,美國人給了薩達姆一個很大的安慰。

其實,出訪巴格達是貝克提出的建議。他為此已經考慮了很長時間。他從未去過伊拉克,也從未見過薩達姆。據說,“薩達姆是個心理變態者,誰給他帶去壞消息,他真的要把誰打死。”蘇聯人曾告訴貝克:“把信息送給這個家夥的惟一辦法是坐在他麵前給他講。”

國內政治上的考慮和外交上的可能性是貝克決定出訪的重要因素。公眾對政府政策的支持正在下降,人們對聯合國授權動武感到惶恐不安,總統不得不製止政治流血。《華盛頓郵報》發表的民意測驗表明,90%的美國人讚成貝克去巴格達。布什認為,現在兵臨城下,又有聯合國的上方寶劍在手,派貝克去巴格達要伊拉克無條件投降,可能使美國不戰而勝;即使勸降不成,再開始動武,也算做到了仁至義盡,那時再打伊拉克,美國和國際輿論也就無話可說了。

切尼認為,貝克的出訪沒有壞處,值得一試。但切尼手下的一些人看法卻相反:“貝克不惜一切代價做交易,最終將在薩達姆的賭博中輸個精光。”

美國提出讓貝克出訪的消息傳來,伊拉克的傳媒大聲歡呼:

“布什的提議是對伊拉克已堅持並仍在堅持的要求的一種屈服,也就是說需要進行地區問題的嚴肅對話。這是因為海灣危機實際上是巴勒斯坦慢性危機的一種反映。”

薩達姆表示願意同美國進行“認真而深入的對話”。伊拉克政府試圖利用談判來拖延時間,避免同美國一戰,同時爭取美國公眾和國會議員,做歐洲國家的工作和爭取阿拉伯世界的同情,達到分化、瓦解反伊拉克國際聯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