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篇 “沙漠風暴”前夕(3)(1 / 3)

“對所有這些加以綜合考慮後,我得出如下結論:他們不會後退,他們熟練地和頑強地戰鬥,他們是很強硬的,他們不會投降。

把他們趕出科威特的戰爭最終需要進行一個長期的地麵戰役,才能迫使他們逃跑。”

帕特非常了解入侵科威特的8個精銳共和國衛隊師。“這些擁有11萬人的精銳部隊是薩達姆40多萬一線部隊的預備隊。這些共和國衛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領導有方,這些方麵堪與美國相比。”

“如果打垮共和國衛隊,”斯考克羅夫特問道:“其餘的部隊會投降嗎?”

“不會。”帕特回答說:“不了解伊拉克的人通常有這樣的假設:認為薩達姆不是合法的領導人,因為他是一個罪犯,殘酷而不人道,人們不會死心塌地地跟著他走。這也是不真實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同意格拉斯皮大使的看法,即薩達姆要麼得到人民的支持,要麼對他的人民實行十分嚴密的控製,以便使他在人民眼中是合法的。因此,我認為要和這樣一個國家打的戰爭將是艱巨的。”

“可是其他人則有不同的看法。”布什不以為然:“以色列的沙米爾、埃及的穆巴拉克、敘利亞的阿薩德以及沙特的大使班達爾,他們都說對付薩達姆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帕特沉思片刻,然後站起來:“總統先生,如果我可以說的話,我聽起來那像是消息閉塞和圖謀私利的結合體。作為一個情報官員,我不願為了給領導捧場而說些不負責任的話。”

布什聽到這裏,低頭不語,他原以為薩達姆會在最後關頭退縮的幻想破滅了。

1月10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開始辯論美國是否應在海灣使用武力,以及宣戰權是屬於國會還是屬於總統等問題。

參眾兩院的議員們唇槍舌劍,展開了激烈的辯論。11日,在參院大廳裏發生了一起罕見的戲劇性場麵。正當納恩參議員發言時,聽眾席上突然響起震耳的口號聲:“不為石油流血!”“不為布什打仗!”國會警察當場將11名示威者戴上手銬,押上警車。

1月12日,對美國國會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曆史時刻。這一天,在眾議院有三項決議草案,在參議院有兩項決議草案需要付諸表決,而這些草案關係到美國在海灣危機的抉擇,是繼續依靠製裁和外交手段促使伊拉克撤離科威特,還是不惜一戰?

這天上午,國會兩院開始辯論,氣氛緊張,不同往常。通常美國國會舉行辯論,演講者在台上慷慨陳詞,而座席上的聽眾卻寥寥無幾。今天,兩院都座無虛席,議員一個接一個發言。自10日開始,辯論已進行了數十小時,發言已有數百人,激烈程度空前。但如何達到要求伊拉克撤離科威特的目標,意見卻是大相徑庭,各不相讓。

由於薩達姆頑固堅持侵占科威特的立場,國會議員中支持布什海灣政策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最後經過3天緊張的辯論,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終於以52票對47票、250票對183票通過第77號法案,即“授權對伊拉克使用軍事力量法案”,授權布什在他認為必要時對伊拉克使用武力。這是自1941年美國對日宣戰以來,國會首次通過授予總統宣戰權的決議。

布什終於拿到了他所朝思暮想的走向戰場的通行證。

在國會通過這一決議的當天,布什對記者發表談話說,國會的授權“並不意味著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仍有時間維持和平”。

布什說,他還未決定,如果聯合國規定的1月15日最後期限過去而薩達姆沒有撤軍,他是否命令美國軍隊開戰,還要走著瞧。

如果伊拉克“立即大規模撤走軍隊,而且是無條件地撤走的話”,戰爭仍然可以避免。他排除了“1月15日午夜後再采取任何外交行動的可能”。

科威特駐聯合國大使對美國國會的這一決定拍手稱快:“美國國會的這次表決應當糾正薩達姆對於美國立法當局的立場和美國力量方麵的錯誤估計。”

在美國國內,原帶頭反對授予布什戰爭權力的民主黨參議員納恩說:“一旦戰爭爆發,我將盡力支持我國的軍隊。”

二、國際社會的用心良苦

海灣危機有兩個前途,或政治解決,或軍事解決,這兩個方麵的活動同時並存,交錯進行,構成了海灣局勢緊張動蕩、錯綜複雜的局麵。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包括蘇聯、日本、埃及和西歐等國,都希望海灣危機能政治解決,隻有少數國家認為不通過戰爭難以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鬥爭雙方交替使用政治、經濟等手段,推動形勢朝對已有利的方向發展。伴隨著美伊等國的大規模軍事調動,各方的政治調解活動和外交努力也在加緊進行。

美國人態度強硬,在緊鑼密鼓調兵遣將的同時,加大對伊拉克進行經濟製裁的力度,強調在伊拉克撤軍、科威特領導人重新執政和美國人質的安全得到保證之前,“決不與伊拉克談判”,“對於這些條件,我們寸步不讓”。

西歐、日本等美國的盟國,由於害怕戰爭破壞海灣地區的石油生產,嚴重影響其經濟發展,普遍主張政治解決海灣危機,特別是法國、日本比較活躍,調子也與美國有一定差異。

1990年9月7日,歐洲共同體12國外長在羅馬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海灣危機,會上各國外長表示了對海灣爆發戰爭的憂慮,會後發表的公報強調了實行禁運與和平解決危機的重要性,重申了歐共體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為實現中東和平而努力的決心,“這次會議表明,歐洲各國不願被美國拖入戰爭旋渦”。

9月12日,歐洲議會舉行會議,強調“隻有通過外交途徑才能最終解決危機”。

10月6日至7日,歐共體12國外長在威尼斯舉行非正式會議,各國外長分析了海灣形勢,認為時間對薩達姆不利,對國際社會有利,因而主張把政治解決放在優先地位。

法國總統密特朗在第45屆聯大上發表講話,呼籲伊拉克給和平留一個“機會”,並提出了解決海灣危機的4點方案:1.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2.釋放所有被扣押的人質;3.整個國際社會共同解決中東其他爭端,如在黎巴嫩的外國軍隊問題,實現巴勒斯坦人建立獨立國家的意願和以色列安全生存的權利等問題;4.在從伊朗到摩洛哥的廣泛地區內,實現各方一致同意的裁減軍備的合作。

這一方案沒有提及科威特前政權問題,與美國的條件有所不同,所以華盛頓反應謹慎,伊拉克反應積極。由於這一方案把解決海灣危機和解決中東其他問題聯係起來,符合伊拉克的要求,所以伊拉克對它表示歡迎,並認為它是“沒有敵意的”。

在歐洲,隻有英國緊跟美國,沒有把政治解決海灣危機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0月1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強調,決不能同薩達姆談判,如果經濟製裁不能迫使他撤出科威特,那就可能采取軍事行動。英國外交大臣赫德也強調,“這種不戰不和的局麵決不會無限期地繼續下去”。

日本由於依賴海灣石油,最擔心石油供應因爆發戰爭而中斷,因此,對政治解決海灣危機比較重視。10月2日,日本首相海部開始了他的中東五國之行,先後訪問了埃及、約旦、土耳其、沙特和阿曼,一再表示,“日本將不遺餘力地尋求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