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伊拉克對違反定量配給製度和製造恐慌的人予以嚴懲。政府在9月9日發布命令規定,凡是囤積或以高價出售食品的人,都將被處以15年監禁,投機倒把的將被沒收全部財產。
此外,政府各部門盡量減少開支,厲行節約。
(三)擴大生產
伊拉克對農民實行優惠政策,如:增加糧食生產貸款,降低利息,由7%下降到3%;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大麥每噸收購價由400第納爾提高到900第納爾,漲幅為25% ~50%。政府鼓勵農民擴大糧食種植麵積,增強糧食自給能力。政府下令農民用80%的耕地種植小麥。為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政府還一度準許農民免服兵役,後來雖重新征召農民入伍。但在農忙時仍然派遣部分軍人到農村參加秋收秋種,並在形勢允許的情況下,免除部分農民的兵役。還充分調動婦女兒童的積極性,讓他們從事生產等活動。伊拉克的800萬人民軍誌願人員(民兵)基本上不脫離生產,主要從事民防和戰時勤務工作。
(四)通過各種途徑,從外部獲取物品
通過外交途徑,與約旦、伊朗等鄰國溝通關係,換取部分糧食和藥品。還利用空中通道繼續從也門、利比亞等國進口武器零件和生活物資。另外,還通過邊境走私,從約旦、伊朗和土耳其的走私者手中獲取食物和其他物資。
伊拉克的這些措施雖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伊拉克的經濟困境,但對它維持力量、堅持持久作戰,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加強防禦部署
伊拉克軍隊總兵力120萬人,作戰飛機770餘架,坦克5800餘輛,裝甲車5100餘輛,火炮3.8萬餘門,地對地導彈800餘枚。針對美軍和多國部隊在海灣的大量集結,伊拉克積極向科威特戰區增兵,搶修工事,不斷完善防禦部署。到10月中旬,伊拉克在科威特戰區已部署27個師,包括共和國衛隊8個師,其中有9個裝甲師或機械化師、17個步兵師和1個特種部隊師,總兵力達43.5萬餘人,裝備坦克3600多輛,裝甲運兵車2400輛,各種火炮2400多門。之後,伊拉克繼續增兵,到1991年1月10日已達54萬人,坦克4000餘輛,裝甲車2700餘輛,火炮3000餘門,“蛙-7”型戰術火箭等27部,“蠶”式岸艦導彈發射架6部,“飛毛腿-B”型導彈發射架14部,武裝直升機125架。其中,駐科威特的伊軍為14個師22.8萬人,裝備坦克2020輛,裝甲車1240輛,火炮1130門。在此基礎上,伊軍不斷完善防禦部署。在兵力部署上,伊軍呈縱深梯次配置,從科沙、伊沙邊界一直延伸到伊拉克境內,設置了3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沿科沙、伊沙邊界設置,兵力近30萬,其任務是:憑借固定的防禦工事來阻止多國部隊的正麵突擊。第二道防線在科威特中部,由15萬精銳的輕型突擊部隊組成,主要實施增援作戰,向東增援沿海部隊的抗登陸作戰,向西阻止多國部隊從左翼切斷伊軍聯係,保障翼側安全和補給線的暢通,向南增援第一梯隊抗擊多國部隊的正麵進攻;第三道防線設在巴士拉以南至伊拉克邊境一帶,由其精銳部隊共和國衛隊擔任戰略預備隊,負責阻止多國部隊的地麵部隊進入伊拉克。
在陣地設置方麵,在一線部隊的前沿修築了一條長265公裏、寬約7~8公裏的多層次的“之”字形防線———“薩達姆防線”。防線最前方為數公裏的保障地帶,配置了若幹警戒分隊。其後是一道縱深800~6400米不等的障礙帶。共有4道障礙帶,外圍是高達3米的沙壁;第二道是寬7~20米、深4~7米的反坦克壕,壕溝內灌滿了石油等可燃液體,一旦遭到進攻即可點燃,構成一道火牆;第三道是鐵絲網,一般都是2~3列蛇腹形鐵絲網;第四道是雷場。在障礙帶之後設置有坦克發射點、高炮掩體、塹壕和單兵掩體。這樣,雷場、注滿油的壕溝、坦克、炮兵和機槍陣地構成了相互交織的火力網。
在二線部隊則修築了一道由許多邊長2~3公裏的三角陣地組成的“沙漠要塞”,橫跨科威特中部。這些三角陣地外圍以深溝、雷區、鐵絲網和土牆構成,陣地內有炮兵陣地、防空陣地、反坦克火力點、單兵掩體及掩蔽部和生活設施等。陣地之間有塹壕相連,既可獨立作戰,又可相互策應和支援。
第二道防線之後是科威特的大小油田和煉油廠、輸油站。
伊軍在這裏部署了地麵部隊和反坦克炮兵陣地,在油田布滿了可塑炸藥,一旦守不住,便引爆炸藥,點燃油田,形成火海。
另外,為防止多國部隊在科威特實施兩棲登陸作戰,伊拉克還加強科威特東部的海岸防禦,在沿海的平坦地帶,壘築了許多20米高的人造高地;加固了麵臨波斯灣的高層住宅,將其變成多層防禦要塞。在海麵還布設了大量漂浮水雷和數艘裝滿石油的油輪,以備用作阻止多國部隊海軍陸戰隊登陸的火障。同時,伊軍為加強防空部署,將重點空域分成若幹防區,部署了導彈、高炮和高射機槍。
為了保存實力,伊拉克還在國內修築了大量堅固的地下工事。
伊拉克自兩伊戰爭以來,用了10多年時間,花費幾十億美元,修建了一係列地下和半地下防護工程。1981年以後巴格達竣工的建築都有地下室,由地道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座地下城,方圓達50平方公裏。地下城離地麵約25米,頂層用鋼築水泥建成,厚達5~15米,可經受住大型地震或核導彈的襲擊。一位日本建築師說,巴格達四通八達的地下防空工事網絡能掩護200多萬人,僅憑此,巴格達可在海灣衝突中堅持2年。1984年,伊拉克從英國購買了40座可防核彈的地下防禦要塞設計圖,並很快依據此圖在全國建成了40座地下兵營,每個兵營可容納1200人,采用鋼材和鋼筋混凝土複合結構,頂部設置有混凝土防彈層,能抗核武器空中爆炸和500磅炸彈直接命中。內設司令部、通訊中心、軍火庫、醫療室、儲藏室、蓄水池、廚房等整套設備,其儲備的物資可維持數個月。為保障伊統帥部和各級指揮機構的安全,伊拉克在戰前構築了50多處地下指揮工程。1990年12月,在薩達姆的親自監督下,伊拉克耗資7500萬英鎊,在總統府地下12米深處用特殊強化水泥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地下指揮中心。工程主體分為三層,頂部為高約2米的普通地下室和厚06米的防爆板,底部座落在厚1.2米的彈簧橡膠基礎上,具有很高的防震性能。其內生活設施齊全,並設有電腦、微機、熱線電話等電子設備,可全天候運轉,儲備的食品和藥品可維持25人生活10年。另外,伊拉克還在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建有另一個薩達姆的地下指揮中心。在巴格達至少有8個相互連通的地下指揮中心和20多個地下多層掩體。黨、政、軍、警和通訊等要害部門都築有地下指揮中心,在各重要機構之間均有地道相連。此外,伊拉克還建造了8個被稱為“超級基地”的現代化空軍基地,建有地下機庫300多個,每個地下機庫可容納飛機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