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支出4138.5億元,完成預算的104.1%,增長4.2%。糧油物資儲備事務支出1266.38億元,完成預算的102.4%,增長27.9%。國防支出7201.9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增長10.7%。公共安全支出1934.34億元,完成預算的95.3%,增長2.9%。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381.54億元,完成預算的102.3%,增長3.9%。
(3)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執行情況。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48037.64億元,完成預算的98.3%,增長5.9%。
2.政府性基金預算。
2013年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8.61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50116.46億元。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231.7億元,為預算的116.9%,增長27.5%。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4259.47億元,完成預算的96.8%,增長27%。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48006.91億元,增長40.3%,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1249.52億元。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對地方轉移支付1498.61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為49505.52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47355.6億元,增長38.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的支出40600.45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大於支的部分結轉下年使用。
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2013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651.36億元,全國國有資本經營支出1513.6億元。
4.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2013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34515.56億元,為預算的105.1%,其中,保險費收入25938.81億元,財政補貼收入7371.5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28616.75億元,為預算的102.5%。本年收支結餘5898.81億元,年末滾存結餘43441.85億元。
二、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2014年,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依然錯綜複雜。從財政看,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受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放緩、推進稅收製度改革等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增長將趨於平緩。同時,支持全麵深化改革、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都需要增加投入。根據麵臨的財政經濟形勢,2014年財政工作和預算編製,要全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深化財稅體製改革,推動相關領域改革,發揮財稅體製改革在整體改革中的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促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盤活財政存量,用好財政增量,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促進社會事業發展,著力改善民生,嚴肅財經紀律,從嚴控製“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推進預算公開透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一)2014年財稅改革工作重點。
1.深化預算管理製度改革。一是深入推進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公開。擴大部門預決算公開範圍,除涉密部門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財政撥款的部門均應公開本部門預決算。二是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三是改進年度預算控製方式。四是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製。五是全麵清理規範財稅優惠政策,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和公平競爭環境。六是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係。七是加快建立權責發生製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製度。
2.推進稅收製度改革。一是繼續推進營改增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鐵路運輸和郵政服務業營改增試點,抓緊研究將電信業納入營改增範圍的政策,力爭今年4月1日實施。二是實施鼓勵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展的個人所得稅遞延納稅優惠政策。三是實施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四是進一步擴展小型微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五是改革完善消費稅製度,調整消費稅征收範圍、環節和稅率。六是加快房地產稅立法進程。七是加快推動環境保護稅立法工作。
同時,抓緊研究調整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在轉變政府職能、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邊界的基礎上,合理劃分各級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結合稅製改革,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積極協同推進養老、醫藥衛生、教育、科技、住房等相關領域改革。
(二)2014年財稅政策。
1.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2014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當擴大財政赤字,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同時赤字率保持不變,體現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財政平穩運行。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過程中,重點把握好三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二是完善有利於結構調整的稅收政策,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三是切實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控財政風險。
2.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推進城鎮化。
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繼續支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在此基礎上,支持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製。一是支持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二是推進農業走出去,積極利用國外資源。三是支持耕地修複保護。四是推進糧棉收儲補貼製度改革。
3.完善醫藥衛生和社會保障製度。
一是推進醫藥衛生體製改革。二是完善養老保險製度。三是健全對低收入群體補助政策。四是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政策落實力度,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