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新型生活與人格力量(9)(2 / 3)

愛情和友誼的感情方麵,它們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健康者的認知、意動以及情感之間是相互配合的,絕不是對抗性或相互排斥的,對此我們必須找出原因,找出基本的機製排列。比如,健康人的下丘腦和大腦之間的聯係與眾不同嗎?我們必須了解,如:意動和情感的動員怎樣幫助認識,認識與意動的合作支持怎樣影響情感等等。應該把心理生活的這三方麵放在它們的相互聯係中來研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它們。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心理學家把吃、喝、抽煙等感官滿足放在了重要位置,而把鑒賞力放在次要位置上。

建設尤賽琴的背後是什麼衝動?什麼是希望?人們為什麼編造、設計、創造關於天堂、健康生活和更好的社會的想象?

景仰意味著什麼?敬畏和驚異又各代表了什麼?

如何使對靈感的研究更進一步,又怎樣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為著更好的目標奮鬥?等等。

為什麼歡樂比痛苦消逝得更快?如何使歡樂、滿足、幸福感常新?我們能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會對它們熟視無睹?人類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衝動和內驅力的攻擊,但人們對此已有所防禦。當然,盲目的衝動也會出現,但不是單獨出現,兩種情況加在一起就完整了。

衝破盲目防禦的內驅力

父母出於什麼動機而喜愛自己的孩子,而人們要孩子的動機又是什麼?他們為孩子甘作犧牲的動機是什麼?或者說,為什麼有些行為被他人看來是犧牲,而父母卻不感覺如此?

研究正義、平等、自由,研究對於自由和正義的渴望。人們為什麼會不惜付出巨大代價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為正義而鬥爭呢?為什麼有人會不計個人利益幫助遭受蹂躪、遭受非正義對待的人以及不幸的人?

人類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衝動和內驅力的攻擊,但人們對此已有所防禦。當然,盲目的衝動也會出現,但不是單獨出現,兩種情況加在一起就完整了。

到目前為止我們隻研究了挫折的致病作用,忽視了它的“導致健康”作用。

體內平衡,均衡,適應,自衛本能,防禦以及調節,這些僅僅是消極的概念,我們必須補充積極的概念。一切似乎都是旨在保護生命,很少努力使生命有意義,他的困難不是掙飯吃,而是在不吃飯的時候保持不厭煩。假如從自衛本能的角度上我們把機能心理學用來對有用的研究,那麼它的外延,超越人性機能心理學就是從自我完善的角度來研究有用。

人們往往不注重高級需要以及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之間的區別,而這種態度的後果將使人們更感沮喪。滿足導致的不是欲望的終止,而是在暫時的滿足之後,高級欲望和高水平的挫折的出現,以及重新恢複不平靜和不滿足。

食欲,愛好和味道,以及野獸般的,生死攸關的饑餓和不顧一切的食欲。

希望完美,追求高尚的情緒渴求(相當於掛正一幅歪斜的畫、完成一件未完成的工作或苦思一個未解決的問題的衝動)。尤賽琴衝動,改進客觀世界,糾正錯誤的欲望。

弗洛伊德以及學院派心理學家對於認知需要的忽視。

美學的意動方麵,審美需要。

我們雖還不十分明了英雄們、愛國者以及殉道者的行為動機,但我們也知道如果隻用弗洛伊德主義的“不過是”和還原論是解釋不清健康人的。

那麼是非心理學和倫理、道理心理學呢?

科學心理學、科學家心理學,知識心理學,關於對知識的追求的心理學,關於追求知識的衝動,關於哲學衝動的心理學。

鑒賞、冥想、沉思。

通常似乎是把性交當作怎樣避免瘟疫的問題來討論。這種看法錯在把性交的弊端擴大化、嚴重化、單一化,性交或者應該是一種非常快樂的消遣,而且它很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醫療和教育手段。提高智商的有效智力、常識、判斷力等的法寶有哪些?我們隻知道什麼東西不利於它們,而不知道什麼東西對它們有利,是否可能出現智力心理療法?

限定智力的思想傾向

我們限定智力的思想應傾向於根據現在怎樣而不是應該怎樣,智商的整體概念與智慧涵義不一樣,它屬於純技術概念。比如,戈林的智商很高,但從非常真實的意義上說卻是個蠢人,他無疑是個惡人。我不認為確立高智商這樣一個具體的概念有多麼大的害處。問題僅在於,在一個以此限製自己的心理學中,更重要的主題——智慧、知識、洞察力、理解力、常識、良好的判斷力——被忽視了,以利於智商,因為它在技術上更令人滿意。當然,對人本主義者來說是個惱人的概念。

提高智商的有效智力、常識、判斷力等的法寶有哪些?我們隻知道什麼東西不利於它們,而不知道什麼東西對它們有利。是否可能出現智力心理療法?

一個智力的機體概念?

這種智力測驗在多大程度上與文化背景相關聯?客觀的概念無偏見、被動地對現實的本質做出反應,不摻雜任何個人或自我的成分,問題中心而不是自我中心的認識。

認識和思維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