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新型生活與人格力量(9)(1 / 3)

使用有區別的詞彙。例如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研究表明,許多主觀者需要用起同類相別作用的下角標誌加以限定;心理學需要增加許多新的積極的詞彙。

心理學的新的中心概念,其中自發性、認可、自我選擇、自主性隻是一部分而己。

心理學統計、理論研究,實驗設計的不同方法。

許多傳統的對立和兩極分化的消除。

心理學能對文化起著不同層麵的衝擊,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對傳統宗教的一次入侵。

減少對技術的強調,增加對性格發展的強調。

對於一般水平人的不滿,對於調節、適應的概念的不滿,對於是什麼的不滿。

心理學教科書目錄的變化以及研究生訓練的變化體現了心理學任務和範圍的重新定義上。現在的教育主要訓練孩子聽話,不惹大人生氣,不幹擾大人的活動等,而更理想的教育是以能使孩子成為自我實現的人為教育宗旨的。

理想心理教育的宗旨

人究竟怎麼做才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仁慈,又怎麼做才會使自己的性格趨於完善,增強辨別真善美的能力?怎樣從獨特的經曆、從災難、婚姻、生兒育女、成功、勝利、戀愛、患病、死亡等等中學習?怎樣從痛苦、疾病、抑鬱、不幸、失敗、衰老、毀滅中學習?

平時有許多屬於溝通的東西,而被當作聯合學習:它是固有的,為現實所需要,而不是相對的、偶然的,反複無常的。

自我實現的人對重複的輕視逐日增加,他們看不起與人交往和隨意的獎勵,通常形式的廣告很可能對他們不起作用。麵對廣告的自吹自擂,它所宣傳的商品的聲譽和派頭以及廣告愚蠢、毫無意義的重複,他們很不易為之動心。這反而可能引起消極的後果——他們不是更可能而是更不可能買這商品了。

事實上大多數教育心理學都隻注重手段如學位、獎狀、評分等級等,而不去看什麼目的,如良好的審美力、知識、理解力。

我們對於獲得情感態度、趣味和愛好了解不足,“心靈的心理學”被忽視了。現在的教育主要訓練孩子聽話,不惹大人生氣,不幹擾大人的活動等,而更理想的教育是以能使孩子成為自我實現的人為教育宗旨的。教育應該教給孩子堅強、自尊、有正義感、抵製控製和利用,抵製宣傳和盲目地適應文化,抵製暗示和時髦。對此我們又知道什麼呢?

我們對於那種無目的的和無動機的學習所知甚少,例如,那種完全從自身興趣出發的學習。在知覺這個總概念下,我們還可以包括用希望、夢想、幻想、創造性、組織和安排來建設性地控製現實。

心理盲目性的研究範疇

知覺多數情況下被理解為對錯覺、曲解、錯誤的有限研究,韋特海默把它稱之為心理盲目性的研究,為什麼不再加上對於真覺、閾下知覺和無意識知覺的研究?良好趣味的研究不算嗎?真、善、美的研究不算嗎?那麼審美知覺呢?為什麼有的人具有發現美的眼光,而另一些人沒有呢?在知覺這個總概念下,我們還可以包括用希望、夢想、幻想、創造性、組織和安排來建設性地控製現實。

無動機、無偏見、無私的知覺、鑒賞、敬畏、景仰、無選擇的注意。有大量對於陳規俗套的研究,卻幾乎沒有對於新鮮的、具體的、柏格森主義的現實的研究。研究弗洛伊德所談的那種遊離注意。

健康者憑借了什麼東西把未來預測得更準?把現實問題解決得更穩妥?對人們的麵目認識得更清楚了呢?是什麼因素使他們能夠容忍或者享受未知的、無結構且意義不明的、神秘的事物?為什麼健康人的希望和願望對他們知覺的歪曲程度這樣小?

這是因為健康的人,各種機能聯係性比較強,這其中也包括各種感覺,這些感覺使聯覺在原則上成為對於獨立的感覺的孤立研究更為根本的研究。不僅如此,作為一個整體的感覺係統與機體的運動方麵是聯係在一起的。對於這些相互間的聯係需要更多的研究。

對於內在意識,存在認知,啟發、超越各人的和超越人的知覺,神秘體驗和高峰體驗的認知方麵等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為什麼歡樂比痛苦消逝得更快?如何使歡樂、滿足、幸福感常新?我們能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會對它們熟視無睹?

積極情緒的正麵影響

積極的情緒可以表現為神情愉快:坦然從容、滿足,也可由憐憫、同情、博愛引起。

對於嬉戲、高興、玩耍、遊戲、消遣沒有充分的理解。

狂喜、鼓舞、熱情、振奮、快樂、異常歡欣、幸福、神秘體驗、政治和宗教上的皈依體驗,情欲高潮所產生的情緒。

心理病態者與心理健康者之間的區別在鬥爭、衝突、焦慮、內疚、挫折中得到充足的體現。在開朗者身上,這些情緒才能夠是好的影響。

對於情緒的組織性的和其他好的、適意的作用的研究比對其瓦解性作用的研究少。在什麼情況下,情緒與知覺、學習、思想等的功效的增加有關係?

認識的情緒方麵,比如,頓悟使人情緒激昂,了解使人沉著,對於惡劣行為的深刻理解產生接受和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