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可以柔,以柔克剛得安然(2)(3 / 3)

看淡得失,吃虧也是一種福氣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一代軍師諸葛亮用這樣兩句簡潔而優美的詩句道出了對待功名利祿該持的態度。

人生半得半失,便要學會看淡得失,不怕吃虧。這樣“半”的智慧,才能獲得成功的人生。

當然,吃虧也是需要把握一個度的,不能無限製地胡吃亂吃。小虧是可以吃的,因為我們能夠從中吸取教訓,免得今後犯更大的錯誤;但是大虧卻不能吃,吃了大虧之後,我們很有可能會一蹶不振,喪失掉走下去的決心。另外,我們還需要明白,吃點虧並不說明我們比別人缺個心眼,也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們失去什麼,而是體現了一種能屈能伸的豁達襟懷。很多時候吃點小虧,其實是在為以後的成功和幸福埋下了種子。這樣的好事,幹嗎不做呢?

說到底,隻要我們把得失看淡,就不會因為有所損失而耿耿於懷,也不會為意外的收獲而沾沾自喜。這種平和的心態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在甲乙兩國邊境的一個村子裏,有一位飼養馬群的老者。有一天,他放馬時不小心丟了一匹很好的馬。鄰居們得知此事後,都對老者表示同情。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老者卻不以為然地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

鄰居們聽了這話,都以為老者肯定是沮喪過度,精神失常了,要不怎麼說出這樣的“胡話”來呢!

過了幾天,一件出乎鄰居們預料的事發生了。老者家那匹丟掉的馬又回來了,不但馬自己回來了,而且還帶領回另一匹別處的馬。

得知消息的鄰居們無不嘖嘖稱奇,他們前來向老者道賀,還慫恿他大擺宴席,慶祝一下這天上掉餡兒餅的大好事。可老者的表現再一次跌破眾人的眼鏡。他不但沒有流露出興奮的表情,反而板起了臉,說道:“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

聽老者這麼一說,鄰居們又覺得他肯定是高興過頭了。眾人掃興地散去。

不久之後,老者的兒子對新馬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他騎到這匹馬的背上開始在草原上飛奔,結果卻一不小心摔折了一條腿。

鄰居們又紛紛前來安慰老者,叫他別太傷心難過。可老者卻笑著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這下,鄰居們又都糊塗了,不知這個老頭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就這樣,日子一天天地過著。後來,甲乙兩國發生了戰事,老者所在的甲國要征兵,凡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被征了去,到戰場打仗了。但老者的兒子因為殘疾而留了下來,他和家人依然平靜地生活著。

這個故事就是盡人皆知的《塞翁失馬》,也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經》所宣揚的一種辯證思想。

基於這種辯證關係,我們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來很壞的“吃虧”,也能為我們帶來想不到的好處。而那些精明的人總是怕便宜了別人,可到最後吃虧的卻往往是自己。換句話說,隻有將得失看淡,不為眼前利益所誘惑的人,才不會因為吃一點虧而斤斤計較,往往正是這一些人,最終獲得了更多。

曾經有一位記者問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你父親教了你一些怎樣成功賺錢的秘訣嗎?”李澤楷表示,賺錢的方法他父親什麼也沒有教,隻教了他一些為人的道理。李嘉誠曾經這樣告訴李澤楷,他和別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麼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誠的意思是,他吃虧可以爭取更多人願意與自己合作。想想看,雖然他隻拿了六分,但現在多了一百個合作人,他現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一百個人會變成五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

毋庸置疑,從李嘉誠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敢於吃虧的風度,是一種不怕吃虧的氣量,也正是這種風度和氣量,才有人樂於與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於他看淡得失,不怕吃虧的處事原則。

事實上,一個真正智慧的人是不怕吃虧的,也是不去計較眼前利益得失的。因為他們很清楚,吃虧本身是一種和“福氣”作為交換的等式。

每個“吃虧”者並不希望自己的利益白白受損,而是希望用“吃虧”換來“福”。正如著名作家拿破侖·希爾在提到自己對成功的訣竅時所言:“全國最富有的人要我為他工作20年而不給我一丁點兒報酬。一般人在麵對這樣一個荒謬的建議時,肯定會覺得太吃虧而推辭的,可我卻答應了下來。我始終認為,我吃得了這個虧,才有不可限量的前途。”

李嘉誠和希爾尚且如此,何況如你我一般的凡俗之輩呢?

吃虧時,想想“半”的智慧,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半的不圓滿,才能得來日後的報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