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可以柔,以柔克剛得安然(2)(1 / 3)

佛祖告誡人們,做任何事都要有尺度,裝糊塗也不例外。糊塗需要堅守正義,做一個真實自我的人,將糊塗建立於守信、謙虛、寬待他人、真誠、知錯能改等之上,如此便是大智若愚。

一半的智慧一半的糊塗,既不失立場,又不計較瑣碎,既明辨真理,又寬待他人,如此,才是糊塗的真意。

嘻哈之間,將尷尬化解

生活有時總不那麼令人滿意,如果你一味地去追求完美,也許會患得患失,增加了壓力不說,也少了許多做人的樂趣。但是,如果你能換一種方式來對待生活,用自嘲給自己一點安慰,你就會遠離壓力,真正擁有平靜和健康的心態。

據說,蘇格拉底的妻子是一個性格彪悍粗暴的女人,生活中時常對他亂發一通脾氣。而蘇格拉底逢人便自嘲道:“與這樣的女人為妻讓我受益匪淺,不僅可以鍛煉我的忍耐力,還能加深我的人格修養。”

某天晚上,他的老婆甚至連一點小事的起因都沒有,無緣無故地又發起脾氣來,大吵大鬧,無論蘇格拉底怎樣勸說都不肯罷休。

無奈下,蘇格拉底隻好退避三舍,去外麵走走。可沒想到,他剛走出家門,那位怒氣未消的夫人就從樓上突然倒下一大盆冷水,恰好全部澆在了蘇格拉底頭上,瞬間他渾身上下就濕透了,儼然一隻落湯雞。

這時,隻見蘇格拉底打了個寒戰,不慌不忙地自言自語說:“我早就知道,響雷過後必有大雨,果然不出我所料。”

縱使蘇格拉底有萬般的無可奈何,但他帶有自嘲意味的譏諷,使自己從這一窘境中超脫出來。笑笑自己的狼狽處境,笑笑自己的觀念、遭遇、缺點乃至失誤,看似顯得愚鈍輕視,實際上是一種對生活釋然、對命運達觀的大智慧。

關於嘲笑,富蘭克林·羅斯福曾經說過:“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論你想笑別人怎樣,先笑你自己。”嘲弄他人是一種道德低下,但有時嘲笑一下自己卻是體現了一種美德。

一個善於自嘲的人,往往是一個富有智慧和情趣的人,也是一個勇敢和坦誠的人,更是一個將自己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看得很明白的人。自嘲是一種鮮活的做人態度,它可以使原本頗為沉重的東西刹那間變得無比輕鬆,從而讓人能時刻保持一種平衡的心境。

古代有一個叫梁灝的文人,一生都心心念著通過科舉功名而報效國家。他從小就立下誓言,不中狀元誓不為人。

然而世事難料,梁灝從少年考到青年,又從青年考到壯年,寒暑冬夏十餘載卻屢試不中,受盡別人譏笑。但梁灝並不在意,他總是自我解嘲地說:這一次考完後如果沒中,就是離狀元又近了一步。

在這種自嘲的心理狀態中,梁灝從後晉天福三年開始應試,曆經後漢、後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終於考中了狀元。

他曾寫過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待他白發頭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無朋儕輩,到家唯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

在漫長的坎坷中,梁灝就是憑著一種鮮活而輕鬆的自我解嘲而終於走向了成功。自嘲,也使他走向了長壽,活過了古代難以逾越的九旬高齡。

有時候,一個小笑話、一段小故事,或者轉述一句妙語、一則趣談,都能讓我們擺脫尷尬的窘境,讓原本頗為沉重的氣氛瞬間變得輕鬆起來。甚至保護了自己的安全,讓他人砸過來的重拳如同落在了棉花之上。

自古以來,有許多大人物都善於自嘲: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屢遭貶謫,但仍然豁達樂觀。他在竹林裏遇雨,雨具盡去,他自嘲“竹杖芒鞋輕勝馬”,在雨中吟嘯徐行,一蓑煙雨任平生。

美國著名演說家羅伯特,頭禿得很厲害,在他頭頂上很難找到幾根頭發。在他過生日那天,有許多朋友來給他慶賀生日,妻子悄悄地勸他戴頂帽子。羅伯特卻大聲說:“我的夫人勸我今天戴頂帽子,可是你們不知道光著禿頭有多好,我是第一個知道下雨的人!”這句嘲笑自己的話,一下子使聚會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

林肯的夫人瑪麗·托德,非常潑辣,喜歡破口罵人。有一天,一個十二三歲的送報童不知道是因送報太遲,還是因為別的什麼過失,遭到林肯太太的百般惡罵。小孩回去後對報館老板的老婆哭訴,說她不該欺人過甚,以後他不肯到那家送報了。沒過幾天,報館老板遇到了林肯,向他提起了這件小事。

林肯說:“算了吧!我能忍她l0多年。這小孩子偶爾挨了一頓罵,算什麼呢?”

自嘲作為生活的一種藝術,它具有幹預生活和調整自己的功能,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從自嘲中找到心靈複蘇的能量。不善於自嘲的人麵對他人無意的指責,就如同矗立雲端俯瞰茫茫苦海,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

我們每天都要處理一半不開心的事。既然如此,何不換上開心的心態麵對,將這一半的不開心用笑容帶過。以自嘲的精神,不去計較,做半個愚人,這樣,生活也開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