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以柔克剛而不顯。其實,要想讓自己活得自在、安然,首先得有水一樣柔韌的氣質、寬厚的胸懷,不較真,不鑽牛角尖。正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該糊塗時則糊塗。
別太較真,該糊塗時則糊塗
聰明難,糊塗更難。我們大都知道鄭板橋“難得糊塗”四字,其旨在告誡我們,凡事不必錙銖必較,有時候留一半清醒留一半糊塗,反而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有一年,鄭板橋專程來到山東萊州的雲峰山觀仰鄭文公碑,因天色已晚而不得不借宿於山間的一處茅屋。
進屋後,眼前一位儒雅老翁,自然是小屋的主人,熱情地招待了鄭板橋。老人出語不凡,自命“糊塗老人”。
交談中,老人請鄭板橋欣賞陳列在屋中的一方硯台;如方桌般大小,石質細膩、鏤刻精良,讓鄭板橋大開眼界。
後老人又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台背麵。鄭板橋則自覺老人必有來曆,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方印。
因硯台頗大,尚有餘地,鄭板橋則請老先生也寫一段跋語。俯仰間,一段小楷便赫然而現:“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隨後也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卻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板橋大驚,細談之下才知道老人原來是一位隱退的官員。又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還有空隙,便也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這就是“難得糊塗”的由來。
人生在世,又豈有時時順心、事事如意?如此,做人就別太糾結,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及自己的麵子、學識、權勢,而一定要糊塗。隻有放下複雜的構思,拾起簡單的方式,才可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
與人交往時,糊塗有時是潤滑劑,在自信與親和的襯托下便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與事相處時,糊塗有時是助推器,在置身事外的分析中便解決了久困不殆的問題。這是一種大徹大悟的理解,體現了一種智慧大簡的境界。而過分較真、過於追求完美,有時反而適得其反。
一位得道高僧自感年老體衰,決定從自己門下的兩個得意弟子中選出一個衣缽傳人。而高僧對兩個徒弟的考核也很簡單:各自出門去撿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誰找到了誰就可以繼承遺誌。
兩個徒弟聽到師父的題目後,沒有多想就領命而去,各自奔走。
沒過多久,大徒弟拿著一片非常普通的樹葉回來了。這片葉子看上去沒有任何特別之處,更談不上所謂的完美。
而後,又過了很長時間,小徒弟才回來。他兩手空空,非常沮喪地對師傅說:“我看到外麵有許多的葉子,但是按照您的要求,我看到這片葉子不如那片葉子好看,那片葉子又不如下一個完美;挑來挑去,我怎麼也找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樹葉。”
高僧拿著大徒弟帶回來的葉子,頗有深意地對他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是它已經是我看到最完美的樹葉,因為我已經從你的身上看到了我所需要的東西”。
結果不言自明,大徒弟得到了繼承了高僧的真傳。對此,兩個弟子的師父進一步向他們解釋說:“其實,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完美。如果事物都完美了,又哪裏還有喜怒哀樂,又哪裏會有生態萬千?我們每天的修行也就沒有意義了。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去除心中的雜念,讓自己的心境盡量達到完美。”
大徒弟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的大徹大悟讓他明白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樹葉,該糊塗時就要糊塗,不能一味地較真。
其實,人生亦如此,沒有所謂的絕對完美;而我們立世做人,也不可能時時拔高顯精。對於那些不可能達到的程度,我們完全可以糊塗一下,退而求其次。隻要心中不再自我糾纏,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變得相對“完美”,那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瑕疵,也會在糊塗的感覺中變得不再那麼難以忍受。
難得糊塗是一種經曆,隻有飽經風霜的人才能深得真諦。難得糊塗是一種境界,隻有心中目標恒久的人,才會對細枝末節不屑一顧,才會著眼大方向、統領大局麵。難得糊塗是一種資格,名利淡泊、寧靜致遠的人,他們內涵豐富、底蘊深厚,以平常、平靜之心對待人生,泰然安詳。難得糊塗也是一種智慧,在紛繁變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知風雲變幻、處輕重緩急。難得糊塗更是一種做人的方式,隻有胸襟坦蕩、超凡脫俗之人才能擁有如此包容萬象的氣度。
太過精明的人活得太累太計較,反不如半智半愚,才可逍遙如仙。
看破紅塵便是仙,無為中道是有為。此時的糊塗並非懦弱,而是不屑於周圍的蠅營狗苟、紛繁複雜,轉換成另一份虛懷若穀的心境,保持好另一種淡泊空靈的風格。如此,才會換來瀟灑自由的人生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