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想一想,如果故事中的姑娘在發現戒指可能被男子盜走後,立刻大喊抓賊,那麼很可能致使男子迅速地逃之夭夭或是為自保而傷害姑娘。無論怎樣,都不是一個理想的辦法,而使用柔和的辦法,情形就不一樣了,姑娘的柔和以及善良讓男子動了惻隱之心,使他自動終結了自己的犯罪行為。
人生總有一半的吃虧事,遇到的時候,學會“傻”一點,少計較一半的事,人生就多一倍的寬容和樂。
在我們生活或工作的圈子裏,之所以會有辦事能力強的人,就是因為他們會用最有效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而所謂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在個別時候,用以柔克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一碟青菜,一碗稀粥,糊塗為樂
常言道:“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意思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對於芝麻小事都是糊糊塗塗的,而不明所以的人,他們對小事情卻觀察入微,事事愛計較。
世界有兩麵性,其實錯就是對,對就是錯,隻要心中明淨,表麵糊塗又何妨呢!故事中,雖然高個頭的獵人得到了獵物,但是他也得到了一生糊塗,而矮個頭的獵人看是不僅什麼沒有得到,還失去了自己打來的獵物,其實仔細想想,他得到了最深刻的教訓。
濟公被人們稱為“活佛”,雖然瘋瘋癲癲還吃肉,但是佛法高深,被他點化的世人不計其數。有一天,濟公見到了兩個獵人在指手畫腳,為了一件事吵得麵紅耳赤,似乎還有動手的征兆。
見此,濟公上前詢問兩個獵人在為什麼爭論,細細了解後,原來是為了一道算術題。個頭稍矮的獵人認為三八等於二十四。而高個頭的獵人覺得三八等於二十三。兩人各持己見,爭論不休,誰也不肯退步。
後來,兩人請濟公做裁定,輸的人將要把一天打來的獵物給對的人。濟公竟然認為高個頭的贏了,讓高個頭把獵物拿走。這樣的結果讓矮個頭十分氣憤,於是他對濟公說:“虧你還是活佛,三八等於二十四,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東西,你都不知道,我看你是徒有虛名啊!”
濟公沒有生氣,笑道:“你說得很有道理,三八的確等於二十四,隻要你心裏明白就行,何須為了一個根本不值得人去討論這種再簡單不過問題呢?”
矮個頭的獵人聽完後,頓時有所感悟。
活佛濟公,他也叫“濟顛”,雖然給世人的印象總是瘋瘋癲癲的,但是他的智慧由內而發。佛家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而最好的階梯便是糊塗。鄭板橋也曾經說過“難得糊塗”,這麼多“糊塗”之人,他們的成就一點也不糊塗。由此可見,糊塗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大智若愚,更是一種品德上的修養。
糊塗是一種氣度,一種智慧,一種達觀,一種灑脫。糊塗也是給對方留一點麵子,給矛盾一絲緩和的空間,更給生活增添一種朦朧美。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的手下擔任主簿一職,起初的時候,曹操對他很重用,然而楊修卻處處耍小聰明。
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餅,曹操吃了一些又蓋好,然後在蓋子上寫了個“合”字。大家都不明白這有什麼含義,隻有楊修打開盒子分給眾人吃,並且說:“這‘合’字就是一人吃一口的意思。”
還有一次,曹操建造相府,造好大門後,曹操親自來觀察,他沒有說話,隻是在門上寫下了“活”字。楊修知曉後,令人趕緊名人把門改窄一些。別人問為什麼,他說:“門中加個‘活’字,這不就是‘闊’字嗎?所以丞相是嫌門太寬了。”如此一來,曹操對楊修有了排斥,因為自己的心意總是被他道破。
建安24年,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被劉備的大將黃忠殺死,於是曹操親自率兵與劉備決戰,但戰事不利,撤退又恐他人嘲笑。一天晚上,護軍請示命令,曹操正在喝雞湯,順便說了“雞肋”二字。楊修聽到後,立馬吩咐士兵收拾東西準備撤退。曹操知道後,十分生氣,而楊修卻辯解:“魏王傳下的口令是‘雞肋’,可雞肋這東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與我們現在的處境一樣,進不能勝,退被人笑,如此不如早歸。”
曹操聽後,大怒道:“你小子造謠亂我軍心。”說完,下令推出去斬首。
我們的一生有過輝煌,也有過難堪。麵對難堪,我們不妨退一步,糊塗一下。這種“糊塗”可以讓我們有時間和精力感受、享受生活。曆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我們無法判斷真假,對於曹操斬了楊修,一般人會認為是曹操心眼小,想要借機殺人,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楊修聰明過頭。
佛家常說:曇花一現。而人生亦是如此短暫,要做的是有太多,何須和自己過不去?必須時可以裝裝糊塗,這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快來,給別人也帶來了快樂。縱觀那些“糊塗”人,他們的內心容易滿足,一碟青菜,一碗稀粥,以地為床,以天為褥,逍遙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