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得與失在我們心中可能隻有一線之隔。安然看待得與失,需要一顆平常之心,一種淡然之態。坦然之後,才會有笑對,才會有幸福。
平日裏,我們好像隻關心自己已經失去的,一味地沉浸於喋喋不休的埋怨與追悔中,無形中留下了許多傷感與怨恨。其實,在漫漫旅途中,失去並不可怕。隻要能夠認識到這是一種常態,快樂與否,就隻是我們內心看待得失角度的問題了。
四麵八方的人都湧進了畫室,據說他們要欣賞的都是大師之作,不僅曆史悠久,而且擺出的畫作堪稱精品中的精品。除此之外,更吸引人的恐怕是根據畫作內容增加的音樂欣賞。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不僅能飽了眼福,還能飽了耳福,真所謂視聽盛宴。
然而,在這些欣賞者中居然有一個盲人。隻見他側耳傾聽著音樂,時而凝重低緩,時而明快張揚,時而翻雲滾滾,時而雲開見日。盲人驚喜地拉著身邊的人說,我看見了,我看見了,看見了小河流水,看見了細雨綿綿,看見了七彩之虹,也看到了多彩人生……大廳裏響起一片掌聲,也許是激動,也許是震撼,也許是發自內心的感歎。因為那幅畫的名字就叫《七彩人生》,而畫中所描繪的景象和色彩和盲人說的如出一轍。人們知道,盲人真的看到了。
當人們為這位盲人歡呼的時候,畫廊的另一側也發出久久不落的掌聲。原來,感動無處不在,正所謂無獨有偶:一個聽力失聰的孩子由父母陪同也來看畫展。雖然他不知道聲音為何物,不知道他所看的畫作還有與之匹配的音樂,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欣賞的心情。他仔細地看著,目不轉睛、神情專注。然後忽然轉身,微笑著大聲對旁邊的父母說,我聽到了,聽到了小鳥婉轉歌唱,聽到了流水潺潺,聽到了有風兒呼嘯、瀑布轟鳴,聽到了遠處的馬蹄聲,甚至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還有夥伴的讀書聲……父母看著被稱為《天籟》的畫作,望著兒子那天真的微笑,淚水不禁衝出眼眶,笑意卻舒展了麵容。
前來觀看畫展的人們帶著滿滿的收獲回家了,這其中,兩個身有缺陷的人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人們努力地追尋著幸福。然而往往,很多人卻更容易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從而感到自己是那麼不幸。其實,幸福是一個多元化的命題,隻要用心感受,即使失去也是一種別樣的幸福。隻不過很多時候,我們身處幸福的山中,在遠近高低的角度看到的總是別人的幸福風景,唯獨沒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天地。
失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夠正視現實。往往,當我們對失去感到遺憾的同時,可能就在不經意間得到了另一種收獲。既然已經失去了,又何必耿耿於懷,糾纏於內心?放棄不必要的冥想,珍惜眼前的平凡;自娛自樂,心安理得。沒有刻意的追求,便不會有失去的傷感和沉重。
半用半舍半行藏,半智半愚半聖賢。月無常圓,卻不影響它的皎潔;花無常開,卻不影響它的嬌豔;春無常在,卻不影響它的美麗。人生也總有一半的遺憾,卻也並不影響它的美好。不要再讓擔憂與焦慮消耗我們的精力,搖擺的不安與得失間的平衡隻是一念的意識。安然於得失,簡明的心性,胸襟便自然豁達於明媚之中。
肯退一步,才能進一步
大多數人為選擇而苦惱,本質都源於不懂得放棄、不甘心放棄。的確,人的一生中會麵臨數不勝數的各種選擇,左右為難的情形會時常出現。是左是右、是取是舍,經常會把人推入矛盾、糾結,乃至無助、絕望的邊緣,人們因為有多種選擇而變成難以抉擇。
人生如在舞台上演出。舞台的大小是有限的,隻有退一半,進一半,才能給自己留足餘地,跳出精彩的舞步。
然而,當我們逐漸參透了得失的智慧,練就了取舍的本領後,也許未來的視野即將會展現出另外一種截然不同而豁然開朗的景致。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個被曆傳經久的道理告訴我們,有舍才會有得。正如獵人不可能同時追趕兩隻兔子一樣,為了得到一隻,就必須放棄另外一隻。懂得選擇、勇於放棄,才是保持生命得以延續、得以平衡的智慧。
人們時常感歎雄鷹在天空翱翔、巡弋、盤旋的美,仰慕雄鷹搏擊長空的無畏,更震撼於雄鷹的再生過程。而老鷹也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
然而,當老鷹活到40歲時,它的身體卻會發生一場劇變:尖利的雙爪開始老化,顯得愈來愈笨拙,甚至根本無法靈活地抓捕到獵物;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可以碰到胸膛,嚴重影響進食;健美的雙翅長滿了又濃又厚的羽毛,使它再也不能輕盈地飛翔。
此時老鷹麵臨兩種選擇:要麼等死,要麼經過痛不欲生的蛻變與曆練,讓生命得以新生。
求生的渴望轉變成老鷹放棄“慢慢老化”的信念。於是,鳳凰涅盤的過程開始了。
老鷹必須拖著沉重的翅膀努力飛到任何鳥獸都無法上去的陡峭懸崖,築巢停留。它開始用喙擊打岩石,把老化的喙連皮帶肉完全磕掉,然後忍著劇痛等待新的喙長出來。新喙長出來後,再用新喙把雙爪的老趾甲一個一個拔掉。等新的趾甲長出來,再用趾甲把舊羽毛一根一根扯掉。這其中的痛,老鷹承受著,而外界卻很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