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老鷹又開始了接下來長達30年的飛翔之旅。
盡管抉擇的過程非常殘酷,老鷹還是經過痛苦的蛻變獲得了新生。選擇放棄安逸的等待,也許會很艱辛,很痛苦,但是放棄並不等於失去,反而是鳳凰涅盤般的再生。
那麼,在我們人類的生命中,又何嚐沒有“老鷹再生”式的抉擇呢?有時候,我們必須做出艱難的放棄甚至犧牲,才能開始又一段嶄新的旅程。
放棄是一種能力,明白自己應該堅持什麼,又該放棄什麼,這是一種大格局的果敢和膽識。試想:要獲得成功,但又害怕經曆磨難;想獲得清閑而辭職在家,但是又會因為無所事事而失落;為了得到高薪而尋覓到了一份好工作,但是又感到責任太重、壓力太大……如果總是這樣患得患失,又怎能讓自己的內心獲得平靜,收獲快樂呢?
要知道:快樂與痛苦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福和禍永遠都是相依相襯的。一件事的正麵是快樂,背麵大多就是痛苦。如果想要得到,就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認清了這一點,就要時時刻刻多想想自己的所得,忘卻自己的付出或所失,心中的不平衡自然也就會減少甚至消失。麵對人生,我們是自己唯一的導演,隻有學會選擇、懂得放棄,才能徹悟人生,才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女孩學習很刻苦,她的理想很現實,就是希望大學畢業後能拿到出國進修的機會或是找到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沒想到當她苦苦追尋的夢想都實現的那一刻,她卻沒有預期的欣喜,反而開始惆悵起來——因為,當公費留學和優厚的工作同時擺在麵前時,她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為了慶祝女兒的成績,媽媽特意為她準備了一桌子豐盛的飯菜。席間,女兒把自己的煩惱告訴了媽媽。媽媽笑笑,隨手夾起女兒最喜歡吃的酸菜魚。但隨即,母親的眉宇間卻突然變得憂鬱起來,仿佛遇到了什麼難事,筷子中的食物也在空中停滯了。
女兒趕忙關切地詢問:“媽媽,您怎麼了?”
媽媽看著另一盤女兒喜歡吃的口水雞,又看看筷子裏的酸菜魚,說:“我也想給你夾口水雞,可是現在沒有辦法做到”。
女兒笑媽媽老了:“媽媽,你放下手裏的酸菜魚,不就可以夾到其他的菜了嗎?”媽媽沒有說話,隻是看著自己的女兒。瞬間,女兒似乎明白了什麼,低下了頭。
“孩子,沒有放棄,就無所謂選擇。隻有你放棄了手中的這樣東西,才可以拿起其他的東西。一個人選擇得當,是因為放棄適宜。每選擇一次,就等於放棄一次,也可能遺憾一次。但是如果你不選擇、不放棄,那麼就連遺憾的資格都沒有了。”媽媽滿臉嚴肅地說。
聽完媽媽的話,女孩毅然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三年後歸國,已然碩果累累。而且,她再也不會為選擇所累,不再為放棄所傷。
學會放棄才能夠成功。人生苦短,越想多得到一些,就越需要放棄另一些。應該肯定的是,不做選擇、不敢放棄的人是痛苦的。懂得果敢的放棄和義無反顧的選擇,是一種智慧。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會活得快樂,活得瀟灑,從而擁有心靈上的平衡。
古人雲:“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放棄和選擇本來就是相輔相成。能否舍棄人生路上必須舍棄的東西,這或許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是否具有智慧的一個重要標準。因為隻有當一個人能夠冷靜而準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能夠理性、客觀地規劃自己的理想與生活的時候,他才敢舍棄,他才能夠舍棄。舍棄是大自然的規律,是生存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方式,更是勇者與智者的修煉。
沒有一半的退哪來一半的進。人生的智慧,就在這退與進之間,一半與一半之間。
麵對人生,就讓我們以閑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的心境,從容地去選擇。選擇一種氣度,選擇一種風範,選擇一種壯美。有所選擇,有所放棄,方能在不斷的搖擺中尋找到動態中的平衡,在不定的糾結中覓得到坦然的平靜。
明智的舍棄會是一種更大的獲得
得與失從來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得,也沒有絕對的失。很多時候,得與失還可以相互轉化。就像那個經典的“塞翁失馬”的故事一樣,丟了馬好像是件壞事,可是又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好馬,又怎知不是另一種獲得的福氣呢?
我們的生活中,若沒有一半的壞事發生,我們又怎會懂得因為一半的好事而快樂。如果沒有一半的舍棄,又怎麼能奢望一半的獲得呢?
我們經常說舍得,舍即失,得即獲。之所以叫舍得,就是要先舍而後才能得。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在舍與得的選擇中搖擺。隻是更多的人總是渴望得到,渴望占有,從而忽略了主動的“失去”。豈不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失去的同時,往往就意味著獲得。
懂得了舍得的道理,也就懂得了失去的真意。榮辱得失便都隻是浮雲繚繞,我們的內心也就更容易獲得寧靜的平衡,從而收獲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