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大三角貿易中,奴隸貿易是其中關鍵一環,因為這是財富循環創造的原始動力之一——應該加以說明,奴隸貿易實際上在歐洲自古埃及時代一直到19世紀始終存在,當然,奴隸貿易在19世紀之前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文明中都普遍存在,但在歐洲這一貿易幾乎始終被作為正常貿易種類之一而合法存在,並因此而長盛不衰。奴隸貿易早在羅馬帝國前後就進入到一個新的興盛階段,但在這種大三角貿易中的奴隸貿易則幾乎是歐洲財富的支柱,因此顯得尤為重要。大航海時代的奴隸貿易曆史則並不久遠,其開端大致可以追溯到1442年,當時航海家恩裏克王子的兩位船長首先將10名奴隸帶回了裏斯本,這在當時也許僅僅是一個順手牽羊的小禮物,但卻可能是大航海時代最早的一筆奴隸交易。不久,在1510年,第一船奴隸開始向新大陸起運,從此以後,在後來的幾個世紀裏這種貿易就從沒有中斷過。在16世紀,第一個主要依靠壟斷奴隸貿易而大發橫財的是葡萄牙,17世紀大部分時間則是荷蘭,18世紀就輪到了英國。在奴隸貿易走向興盛的早期,歐洲人就在非洲大西洋沿岸大約有40多個各國殖民者修建了無數的城堡、要塞,這些城堡要塞除了主要用來殖民者之間互相征戰外,另一個主要的作用就是用用來儲存不斷俘獲來的非洲黑奴,然後等待運奴船的到來。
在英國的發家史中,大力參與三角貿易是英國積累財富的主要手段,由於有利的地理優勢和航海優勢,在這場大貿易中英國就是主要的收益者之一。但這場大貿易幾乎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罪惡,甚至整個大航海時代所有歐洲國家都可以說就是一群海盜王國在進行一場曆史上最偉大的海盜掠奪,他們彼此競爭,但對歐洲以外的地區則配合默契,這就如同一群黑手黨在支配世界,世界幾乎所有的文明因而都被納入他們的軌道,聽從他們製定的遊戲規則。
由於英國是傳統的海洋國家,因而從曆史上就擁有大量的海洋貿易船隻,另外,由於英國實際上就是北歐海盜的後裔,其國家政策在傳統中就主要依賴海上劫掠和海上貿易,尤其是在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後,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大西洋沿岸國家彼此競爭,英國非常重視海盜這一傳統職業,因為這一方麵可以打擊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的海洋霸主,另一方麵也可以節省大量的海軍軍費。以英國約翰-霍金斯爵士為例,他本人就是英國最著名的海盜之一,他於1562年從英國出發時攜帶的是大量的槍支彈藥和一批職業海盜,然後到達塞拉利昂後大肆捕獲非洲黑奴,當從這裏再次起航的時候已經裝運了整船的奴隸;然後他地船隊開始把這些黑奴運往海地換取獸皮和糖,當他返回樸茨茅斯是已經成為最富裕的人。
我們說英國的海盜政策是一種國家政策毫不誇張——由於這種高額的利潤以至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和樞密院許多貴族也對他的第二次航行進行投資。他遵循前次的三角航線再次滿載一船白銀而回,為他本人和所有投資者都帶來了巨額財富。
根據保守估計,在整個大航海時代通過奴隸貿易向美洲的種植園提供的奴隸人數大約1000萬名,但是非洲損失的人口則至少有3500-4000萬人,造成的間接損失更高達1億人。
以英國為代表的三角貿易一直延續到18世紀,當英國進入工業革命後才由機器取代了黑奴。到1807年英國才通過法令,規定英國船隻不得參與奴隸貿易,並禁止向英國殖民地運送奴隸;1833年英國又通過了另一項法令,在英國本土禁止奴隸製,同時向蓄奴者提供2000萬英鎊賠償費——因為英國已經進入工業時代,不再需要依靠奴隸創造財富,英國已經從野蠻經濟過渡到了文明經濟,因此英國人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脫掉獸皮換上西裝了。
另外,實際上還有一條大三角貿易航線,那就是當西方殖民者又進入印度和中國後,西方人又開辟了另一條“三角貿易”,那就是從西歐運去士兵和武器以及西方工業品,然後到達印度換上鴉片,再運到中國,用鴉片賺取中國的白銀和絲綢、陶瓷、茶葉等返回歐洲,這同樣是一本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