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楊震並不想與美國人和蘇聯人公開衝突,德國科學家搞不回來,不是還有日本人嗎?雖說某些關鍵學科上水平差了一些,但也更加的符合中國的現狀。德國的製造業和研發業,就是整個搬到中國來,以中國目前的水平也玩不轉。
眼下的中國即無人家百年積累下來的高級技工人才,也無雄厚教育基礎支撐起來的大環境。最關鍵的是管理學上,目前的中國還是一片空白。要想達到德國人二戰時期的科研水平和條件,中國人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努力。
所以楊震並未將搶奪德國科學家放在心上,因為在這一點上,德國人根本就不會考慮來中國。尤其是美蘇也在拚命爭奪這些人才的情況之下,以抗聯的條件根本就不可能爭取到德國科學家。也正是有了這個心理準備,他還是將目光放到了幾個月後的日本。
但是在一些蘇占區德國科學家提出,希望中國人能夠幫助他們離開蘇占區後。哪怕是中國也好,隻要不留在蘇占區就行。心思不由有些開動的楊震,立馬向在蘇聯的人員下指示,隻要提出這個要求的德國科學家,一律都想辦法送回國。
通過種種的努力,盡管那些知名目標比較大的科學家沒有弄到幾個,但是也搞到了為數不少急於離開蘇占區的德國科技人才。直到中國人的小動作,已經引起了蘇聯人的注意後,這種偷運才完全停了下來,轉而全心收集裝備。
而在經過一些公開或是私下交換後,蘇聯人也允許抗聯在蘇人員,拆走了一條魚雷生產線,五條一百五十毫米毫米炮彈生產線和炮彈引信生產線,兩條輕武器彈藥生產線,以及一些光學設備生產線。
至於其他的設備,蘇聯人是嚴禁抗聯人員接觸的,甚至連廠區都不讓抗聯的人員進入。抗聯人員能看到的,隻是每天不斷向東發送的一列列,裝滿了拆卸下來機器設備的火車。以及被蘇軍拆光了設備的工廠,剩下的斷壁殘垣。
從喧囂轉入平靜的德國,成了美蘇掠奪的戰場。相對於隻要人才的美國人,蘇聯人是領土、工廠的機器設備,甚至就連城市的公共汽車,輸送電設備都看在眼裏,隻要落入他們眼睛的東西無一幸免。
這其中還包括德國居民的手表、自行車,以及家中的所有財物,當然還有德國的女人。抗聯的人員曾經看到過蘇軍士兵,將打劫來的衣物裹滿了全身。甚至女人的內衣,都掛在身上寄回國內。從軍官到士兵,手腕上帶滿了德國人的手表。
喝多了的蘇軍官兵,滿大街的追逐德國女人。就連蘇軍中的將軍也參與進來,隻不過與下麵的官兵相比,他們的口味更高檔一些。德國生產的高級轎車,成箱的高檔葡萄酒,外加高檔的家具、餐具,德國女人身上的首飾。
蘇聯人在蘇占區逮到什麼搶什麼,看到什麼拆卸什麼。但是這些被拆卸下來的工廠設備,卻在運回國後無法利用。抗聯的押運人員,在火車進入蘇聯後,看到沿途的鐵路線兩側堆滿了,從德國拆卸回來大批的機器設備,卻因為無人理會而就在野地裏麵風吹雨打。
對於蘇聯人在德國大發勝利財的做法,楊震既無能力去管,也沒有必要去管。在楊震看來蘇聯人趁火打劫,隻要不是在中國,那麼抗聯借機發點財也是應該的。他沒有蘇聯人那種恨不得拆光德國工業設備的野心,隻想搞到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楊震要保證戰後部隊,尤其是航空兵裝備的數量和質量,就必須要采取各種手段。自己的產能始終無法滿足需要,自己的那個計劃一旦展開,想要在從蘇聯人那裏獲取新的戰鬥機,短時間之內基本再無可能。
而美國人到四五年初,便已經陸續開始停止提供戰鬥機。如果不提前想辦法,單靠自己產能還有限的製造能力,恐怕航空兵戰鬥機部隊真的要癱瘓了。為了保證戰後航空兵的戰鬥力,楊震隻能想盡一切辦法,利用歐洲戰場已經結束的機會,搞到德國人的飛機和航空科技。
除了航程之外在其他性能上,可以與美國P五十一戰鬥機對抗的FW一九零戰鬥機,就成了他的首選目標。雅克九戰鬥機再好,但是產能上不去也沒用。為了在戰後彌補缺口,楊震也隻能將手伸到了歐洲。
爭取搶在美英蘇三國,將德國這塊大餅分完之前的混亂期,盡可能的搞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最關鍵的是為自己爭取三到五年,增強自己航空工業的製造與生產能力,提高工人工藝水平,以及培養出自己的技術人員。
所謂站多高、望多遠,人所站的位置不同,考慮事情的方向也大不相同。相對於下麵那些被楊震不斷提高的要求,壓的叫苦連天的工廠廠長們。楊震更多的是考慮到戰後,這些工廠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最關鍵的是別錯過眼下航空工業大發展的這個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