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值得(1 / 2)

楊震不想讓後世中國人,在航空工業上苦心追趕的一幕在重新上演。航空工業是現代工業的皇冠,摘下這個皇冠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步跟不上,可就是步步都跟不上。

清楚的知道航空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的楊震。明白拔苗助長隻能滿足一時需要,但對於長遠來說並不有利。但你在眼光上一定要看的長遠一些,不能因為一些眼下的困難,就放棄了追趕世界先進的機會,而一直停留在一個落後標準上止步不前。

所以楊震一直不斷的采取辦法,提高自己工廠的水平。哪怕是暫時降低產量,他也在所不惜。就像眼下已經開始采取全鋁製造的雅克九戰鬥機,盡管發動機的製造工藝已經成熟,但是因為使用鋁製造機體還不熟練,原本就無法滿足需要的產量,還在不斷的下滑之中。

之前部隊裝備的P四零戰鬥機性能已經落後,根本就無法與美製最新式的戰鬥機對抗。尋找一種與美製戰鬥機,尤其是某些方麵開始大量裝備的P五十一、P四十七戰鬥機,可以對抗的飛機,已經成為楊震為了保持航空兵戰鬥力,不被自己決定拉開空檔首要采取的決定。

而盡管蘇式的拉七戰鬥機後期型號,性能不次於美製P五十一戰鬥機。但在自己的計劃執行之後,蘇聯方麵隻能剔除在外。而且抗聯空勤人員,本身對蘇聯戰鬥機就很不滿意的情況之下,蘇聯人已經不在楊震的考慮範圍之內。

蘇聯人提供的原本在數量上,就無法滿足需要的拉式戰鬥機。盡管都是新戰鬥機,但在使用了大半年後,眼下已經陸續開始到使用壽命。木製的機體開始老化,發動機的功率已經大幅度開始下降。

這些戰時生產的粗製濫造的飛機,壽命實在是太短了,質量也實在太差。每一架飛機的發動機,盡管都是同一型號的新產品,可實際的輸出功率都不同。出廠說明上的發動機功率,隻能是一個參考數字。大部分飛機的發動機,使用壽命甚至隻有幾十個小時。

雖說都裝備了無線電,但質量太差導致無線電失靈的狀況很普遍。逼的航空兵在投入一線使用之前,隻能用抗聯自己生產的無線電進行替換。瞄準器設置不合理,關上座艙蓋就無法使用。高速轉彎時候副翼和升降舵異常的重,沒有一個好體力根本就無法操縱。

本身的木製機體,也很不適合關內與南滿戰場。調往關內裝備蘇製飛機的航空兵部隊,甚至到了四五年初輕易不敢起飛的地步。用航空兵的話來說,蘇聯人的這些飛機,簡直就是一次性的飛機。

但對於拉五FN戰鬥機和拉七戰鬥機的基本性能,航空兵還是滿意的,認為完全可以對抗日本新式戰鬥機。尤其是拉七戰鬥機,除了在最大速度與作戰航程上之外,在格鬥性能上基本上可以與P五十一D型戰鬥機抗衡。

隻是數量一直不足,始終維持在勉強夠用的狀態。搞的抗聯航空兵現在一頭輕,兩頭沉的不均衡態勢。執行對日轟炸的戰略轟炸機群,始終保持在超編的規模。但戰鬥機群卻因為大批的P四零戰鬥機,因為性能快速落後。

除了部分的最新型號,還能在後方承擔要地防空任務之外。大部分的戰鬥機,隻能轉為攻擊機使用。因為P四零戰鬥機的大量轉崗,在加上四四年美軍大量提供的SBD俯衝轟炸機,抗聯已經大幅度降低伊爾二攻擊機的產量。

隻是攻擊機部隊也保證充足的數量,可最至關重要的戰鬥機部隊,卻始終有些供不應求。雅克九戰鬥機有限的產能,要滿足遠程護航所需。蘇製拉式戰鬥機是被擊落一架就少一架,蘇聯人轉交過來的德國貨,數量上又受製於蘇德戰場戰局。

對於抗聯要求增大供貨量的要求,蘇聯人一直沒有給予任何的答複。隻用繳獲的德國貨,來搪塞抗聯的要求,以換取抗聯手中的美援軍工原料。即便是蘇德戰場已經進入尾聲,但在拉式戰鬥機的供應上,依舊嚴格的控製數量。

無論是抗聯提出以現彙購買,還是采取交換的辦法,蘇聯人都不給於任何的回應。即便是提供少量的飛機,也是動作相當的遲緩。蘇聯眼下都是這個做法,自己行動展開之後,蘇聯人要是還能提供飛機那就活見鬼了。

所以為了避免自己提高要求後,出現戰鬥力上的空白。楊震也隻能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條是全力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盡快提高航空工業的工藝水平。一條是想辦法收集戰利品,也就是要尋找替代品。

德國人到後期生產的飛機,因為原材料來源匱乏,工藝標準也有些下降。但是在德國人紮實的工藝標準之下,下降的相當有限。而且到戰爭後期,麵對著鋪天蓋地的美英蘇空軍,再加上嚴重的缺油,基本上已經無法起飛作戰的德國空軍,遺棄的那些飛機很多都是嶄新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