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站多高、望多遠(1 / 2)

相對於從美英占領區搞到東西,采取的一些手段。從蘇占區搞到所需東西,雖說蘇軍的支持三心二意,但至少在蘇聯人允許的東西方麵,還算是比較的順利。當然這些東西雖說數量上要比西線大的多,可在真正的價值上就沒有西線那麼大了。

因為蘇聯人自己對德國的最新技術,也是在不顧一切的苦心收集。所有的德國科學家,有一個算一個隻要能找到的,蘇聯人自己搶都來不及。在蘇占區唯一收獲比較大的東西,就是V二導彈的一些控製部件。

以及十餘部與在西戰區獲得的寶馬噴氣發動機不同,同為德國人研製的尤莫噴氣發動機。就這麼一點真正價值的東西,還是想方設法躲過蘇聯人眼睛,混在其他德國裝備之中才運回來。

而為了收集到的裝備和資料,盡快的能夠運回國,這些人員針對東西兩線不同的情況,想盡了一切的辦法。相對西線絞盡腦汁,東線的情況略好一些。隻要蘇聯人看不上眼的東西,雖說也遭到一些刁難,但基本上還是順利的運回。

當然控製港口的蘇軍,比較好搞定。一塊瑞士手表或是一塊絲綢,甚至幾瓶伏特加,便足以收買。哪怕就是把柏林帝國國會大廈拆走了,他們也會權當沒有看到。這個代價要比收買隻認美金,或是一些高檔工藝品的美英人員要廉價的多。

但從陸路走的物資,就要費事的多。蘇聯人總是能找到種種借口,將這些武器裝備扣下。蘇聯方麵的找麻煩以及有限的運力,蘇聯人要優先運送拆卸下來的德國工廠設備,路上浪費了很長的時間。

好在早就遇見到這些事情的楊震,提前做好了準備。一切秘密的物資和器材、人員,以及根據地最急需的光學製造設備都是從海上走的,至於收集到的德國裝備,以及所有能夠光明正大的讓蘇聯人檢查的東西,則走的都是陸路。

從四五年二月到歐洲戰爭結束後的兩個月,抗聯在蘇聯的裝備接收人員奉命全部回國這期間,大批德國人遺棄的裝備被運回東北。僅僅四五年五、六兩個月,就通過運回FW一九零戰鬥機四百餘架,外加大批的備用發動機與零部件。

三號、四號坦克與豹式坦克,加上蘇聯從德國東歐仆從國手中收繳的,搞回來五百多輛。同時隻要是落入蘇聯人手中的容克五二運輸機,以及蘇占區各個機場內的FW一九零戰鬥機,以及ME一零九戰鬥機的後期型號,都被抗聯的人員給搞了回來。

這些抗聯人員走遍了德國境內,他們可以達到的每一個角落。坦克、榴彈炮、戰鬥機,以及一切能夠搜集到相應零部件,都在他們的目光之下。在搞到大批裝備的同時,也時不時的躲過蘇聯人的眼睛,搞到一些國內急需的設備,還順手帶回來一批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子。

為了給社會部人員以及關內情報係統人員,搞到足夠的適合手槍。像蘇聯人收繳上來的PPK手槍,也弄回來了幾千支。除了手槍之外德國人的其他輕武器,要的反倒是不多。隻從蘇軍戰利品之中,購買一批MP四零衝鋒槍。

整整三個月期間,抗聯秘密租賃的運載了大批裝滿了的德國裝備、設備的船隻,從尚未清掃完畢水雷的羅斯托克港,以及通過西伯利亞鐵路不斷的運往中國東北,以及大連、塘沽、青島幾個港口。

最關鍵的是通過某些手段,利用部分留在蘇占區的德國科學家,想要盡快離開蘇占區。但自身又因為被蘇聯人列為嚴禁出境的德國科學家心理,抗聯從蘇占區搶出了三百多名德國科學技術人才。

這其中除了抗聯最需要的光學和電子方麵研發人才之外,還有部分火箭、航空、造船、冶金、製藥等方麵的專家。這些人在無法逃亡,或是未來得及逃亡美英占領區的情況之下,中國也就成為了這些德國科學家,流亡的另外一個選擇。

當然也許這些人,想的隻是將中國當成一個中轉站。但對於楊震來說,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心思。這些人隻要上了船,想要在下去那就難了。你的想法是什麼他管不到,但是既然到了中國,想走就得把腦袋裏麵的東西留下來。

而為了以最快的速度將這些東西和人運回來,楊震專門指示東北局撥出一部分專款,秘密的租賃了一批中立國的船隻。盡管在亞洲戰場的戰火尚未熄滅,願意承擔這項運輸的船運公司並不多。

但楊震相信那句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足夠讓那些資本家冒著上斷頭台的危險。楊震早在四四年下半年就指示在美國的人員,在中立國陸續注冊了一批皮包公司,專門從事戰後收集德國武器裝備的行動。

當然楊震剛一開始隻是想要收集一些裝備,並捎帶著搞回一些德國科學家。能搞回來最好,搞不回來也不強求。因為他知道整個德國的科學家,幾乎全歐洲都在盯著。美國人、蘇聯人、英國人,都采取了種種手段,將這些德國科學家搞回國為自己效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