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撿洋落(1 / 2)

新兵訓練不足,以及戰術的過於死板,又加大了前線的傷亡。這種情況在蘇軍之中,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訓練不足的新兵,在前線傷亡巨大。而為了補充前線傷亡以及保持進攻速度和效率,又隻能將那些訓練不足的新兵送上戰場。

而為了填補陸軍巨大的兵員缺口,蘇連海軍已經連續兩年未補充任何的兵員不說,還不斷的抽調走老兵。可以說到了四四年底,如果抗聯抽調回全部的人員。蘇聯海軍除了部分潛艇與海軍航空兵之外,基本上到了無任何艦艇可以出海的地步。

整個海軍到了蘇德戰爭結束時,除了保存下來的部分技術人員之外,幾乎已經無可用兵員。海軍不是陸軍,換上軍裝訓練三個月就能參戰。作為一個技術集中型的軍種,海軍的基礎訓練時間要遠比陸軍長。

無論是蘇軍從規模龐大的陸軍中調人補充給海軍,還是重新訓練海軍士兵,這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盡管戰爭末期,蘇軍已經開始重新編練海軍。但培養出來的人員,也隻能接替抗聯人員被提前調回國的北方艦隊,以及部分黑海艦隊。

至於其他的兩個艦隊,蘇聯人暫時還無法提供充足的接手人員。這也是即便蘇德戰爭結束後,為何蘇聯人一再要求抗聯在蘇聯海軍人員,在戰爭結束後繼續留在蘇聯海軍,服役五到八個月的時間。

也就說這個月到八月初這段時間之內,恐怕是留給自己的最後機會。而這最後的機會能不能把握住,還涉及到後續的計劃能不能順利展開。尤其其中還要牽扯到戰後,中國國內的局勢發展,這讓楊震很是慎重。

在已經預測好北方那個鄰居,可能會出現後續反應的楊震。一方麵加緊部署此次行動,另外一方麵不斷的指示抗聯在蘇聯的人員,利用歐洲戰火已經平息的機會,抓緊一切機會收集德國的軍事技術,以及航空方麵和海軍方麵的裝備。

之前四五年初,楊震就已經給在蘇聯的抗聯人員,下達了加緊收集德式裝備的命令。德國的四號、豹式坦克,一零五榴彈炮和一五零榴彈炮,以及相配套的彈藥能搞多少就搞到多少。航空方麵主要集中在FW一九零戰鬥機、容克五二運輸機,以及足夠的備用發動機和零部件上。

在此次最新的命令之中,楊震明確告訴抗聯的人員,最好能夠搞到一部分德製噴氣發動機的製造工藝和實物。如果可以,在想辦法收集到一部分德國火箭研究的資料和技術。實物如果搞不到的話,那麼一些關鍵零部件也可以。

按照楊震的命令,跟隨蘇軍前進的抗聯技術人員,不顧到處都布滿了地雷和爆炸物的戰場,仔細尋找到了德國境內能夠走到的每一個角落。將能夠收集到的每一架FW一九零戰鬥機,每一台航空發動機,都想盡一切辦法運回國。

在美蘇兩國這場掠奪德國科技人員,蘇聯人拆卸德國蘇戰區工業的大潮之中,抗聯的收集人員雖然很不起眼,但也在努力的進行搜尋。不僅蘇戰區,甚至部分人員身穿蘇軍軍服,更多情況之下還是身著便衣,進入美英占領區進行收集。

盡管槍聲已經落幕的歐洲戰場,德國人遺棄的武器裝備可以說堆積如山。但是收集到楊震指定的裝備,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蘇軍方麵提供的協助是三心二意,最大的一筆支持是將正在蘇械化前德國東歐仆從國陸軍中,裝備的德國貨轉交給了抗聯。

而已經接近徹底翻臉的英國人,甚至禁止抗聯人員進入他們的占領區,哪怕是收集他們不要的那些破爛也不行。至於美國人的態度到是還好一些,但也是人可以來,東西想要運走不行。

但好在此時已經成了勝利者掠奪盛宴地的德國,那些在戰時開足馬力製造的,此時已經沒有了使用的主人的武器裝備,布滿了德國的每一個地區。隻要耐心的仔細尋找,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和收獲。

同時無論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都不缺那種神通廣大的人物。戰後一片斷壁殘垣,從食物到衣物無不緊缺的德國人中,更是不缺乏這種人物。而對於這些人來說,隻要能換來美金,他們什麼東西都能搞到手。

新的占領者兩家隻盯著德國人的技術,一家是技術連同工廠生產設備都要。唯獨對這些已經失去了主人的武器裝備,卻都是沒有人看上眼。盡管這其中的武器裝備,並不比這些勝利者使用的要差。

但在裝備體係是一個獨特範疇的情況之下,這些遍布德國境內的武器,隻能堆放在指定地點等待銷毀。無論是蘇軍還是美軍或是英軍,隻要這些武器不流落到民間,給自己的占領帶來麻煩,暫時還顧及不到這些東西。

當然除了那些特別先進的裝備,比如說德國人的噴氣式戰鬥機,以及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彈道導彈V二導彈,以及德國人研發的第一款空對艦導彈。這些東西大家搶的是頭破血流,而沒有人肯撒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