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力和火力的部署上,以地形比較適合坦克突擊作戰的東線為主。至少在表麵上看,這個部署是中規中矩的。不過楊震也清楚,以林總自身的指揮風格,他絕對不會采取這種平庸的戰術部署。否則在部署階段,也不會多次來東北取經。
不僅要走了自己指揮坦克集群的經驗,還要走了抗聯總部總結的蘇軍在蘇德戰場上,大規模裝甲部隊使用的經驗,以及一些特殊戰例。還要走了陳翰章,這個抗聯最好的裝甲部隊指揮員。對林總究竟暗藏了什麼手段,楊震倒是有些拭目以待。
在四月二十一日江淮戰役全麵拉開帷幕後,林總親自指揮的一個裝甲師,四個裝甲旅外加五個獨立坦克團,並第一機械化步兵師、十一個步兵師,外加山東軍區四個師,以及蘇北軍區主力組成東線兵團,率先於漣水、阜寧正麵發起強渡眼下作戰。
漣水、阜寧一線正麵的率先打響,也正式拉開了此次江淮戰役的序幕。在密集的炮火與空中掩護之下,經過五個小時的反複突擊。作為第一波強渡部隊的五個步兵師,在山東軍區一個師以及蘇北軍區主力的配合之下,率先於漣水正麵打開一個十五公裏長的缺口。
當然這段河道已經不能再稱之為黃河,自七年前花園口決堤,黃河沿著潁河與渦河河道南下多淮入海後,這段河道已經成為黃河河道。此次江淮戰役至少在東線,稱之為黃淮作戰更應該恰當一些。
眼下正值枯水期,在加上洪澤湖的分水作用,這段黃河奪淮後的河道水量並不大,河麵也不算太寬。林總選擇這個方向,作為主攻方向倒也算是中規中矩。相對於西線來說,集中了主要力量東線的突破口,打開的速度要快的多。
在東線率先打開缺口之後,林總除了命令第一波登陸部隊立即向縱深發展之外。快速的投入後續兵力,尤其是裝甲部隊向兩翼展開以擴大灘頭陣地。同時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向南岸調動了部分炮兵部隊。
經過十八小時的激戰,在第一批渡河裝甲六旅的掩護之下。第一輪強渡的部隊經過苦戰,先後打退日軍十餘次反突擊。相繼收複淮河下遊南岸重鎮漣水、阜寧,並在淮河南岸建立起一個縱深三十餘公裏,南北百餘公裏的灘頭陣地。
在擴大並穩固灘頭陣地後,參戰部隊隨即在後續渡河的裝甲一師,外加兩個坦克團的配合之下,對日軍整個縱深防線,實施穿插、分割作戰。前鋒直指蘇北重鎮鹽城,並以一部兵力向寶應方向快速穿插。
就在日軍手忙腳亂的向漣水、阜寧正麵,被抗聯打開的突破口發動反擊,試圖重新封閉被打開的突破口時。山東軍區兩個師並晉察冀軍區一個縱隊,由山東軍區統一指揮,在晉察冀軍區直屬坦克團的配合之下。
利用整個戰線日軍注意力,都被於阜寧正麵戰場潰敗吸引過去。整個阜寧以東戰線,兵力已經相當空虛的機會。在阜寧以東北蔡橋一線突然再次發起強渡作戰。在完成渡河之後,向鹽城方向發起強行穿插。
在這支部隊渡河並向南全線展開之後,預示著日軍在淮河南岸的防線被徹底的打垮。分別從漣水、阜寧以及北蔡橋一線發起突擊的三路攻擊部隊,就像三把尖刀一樣,將整個江淮之間日軍防禦體係徹底的打亂。
為了保證東線攻擊重頭戲的裝甲集群,能夠快速渡河以及在水網地帶的突擊速度。在戰役發起階段,林總在整個東線集中了投入工兵部隊的六成。攜帶了全軍近一半的門橋和舟橋,以及三分之二的衝鋒舟。
在突破口被打開之後,六個小時之內參戰工兵,在漣水至阜寧的河麵上,快速架設起二十餘道浮橋。在十一個小時之內,東線集群主力包括大量參戰的坦克部隊在內,所有的重裝備全部完成渡河。
除了大量的舟橋部隊參戰之外,從抗聯調到華北的二百輛美製LVT兩棲登陸車,也全部投入到這個方向。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第一波的突擊才可以一口氣投入五個師。在漣水與阜寧方向同時展開的時候,還有能力在北蔡橋一線,實施二次強渡作戰。
而為了支援此次渡河作戰,在漣水、埠寧正麵,林總部署了九個直屬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團,兩個一二二火箭團,全部的二百毫米以上口徑火炮。抗聯調往關內的航空兵部隊,也投入了兩個攻擊機大隊和一個中型轟炸機大隊。
在加上大量的師屬火炮和隊屬迫擊炮,以及山東軍區參戰的一個山炮團、一個野炮營。晉察冀軍區直屬野炮團,外加一個日式榴彈炮營。參戰部隊強大的炮兵以及航空兵,為突擊部隊盡快打開缺口提供了充足的火力支援。
第一天參戰部隊炮兵,即發射各種口徑炮彈十餘萬發。將漣水、埠寧一線日軍縱深二十餘公裏的陣地,炸成了一片廢墟。強有力的炮火與空中掩護,保證了強渡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