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北戰場的態勢(2 / 2)

一式反坦克炮和九七式反坦克炮,雖說能在近距離之內擊毀M三輕型坦克,同時機動能力也很強。但除了數量不足之外,對付抗聯的T三四坦克和英製步兵坦克還是威力不足。至於新式的反坦克炮,關東軍裝備的數量更少。

而抗聯的步坦協同戰術,又讓關東軍試圖利用遼東山區地形,使用老式的九四和九七式速射炮,采取伏擊的辦法很是得不償失。在遼東山區抗聯的突擊戰,一般是采取步兵在坦克炮火掩護之下,撕開突破口並沿著兩側山地清剿,為坦克打開通道之後。坦克才搭載後續步兵,或是與半履帶車配合,向預定目標高速突破的戰術。

在所有的穿插路線上,都有半履帶車或是軍用吉普車搭載的步兵在前麵開道,並清剿兩側山地可能會存在的日軍反坦克伏擊陣地。而且坦克兩翼的山地上,都有步兵跟隨配合。即便設置了預置反坦克伏擊陣地,但是這些反坦克炮通常隻有打一發的機會。

在抗聯采取的此種戰術之下,關東軍雖說在遼東戰場多次試圖采取伏擊戰術,盡可能的利用地形,讓自己落後的反坦克炮,能在最近的距離與抗聯的坦克交戰,以遏製抗聯的坦克戰術。

但是除了極少數幾次成功之外,大部分的時間之內,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說,自己還搭進去了大量的步兵,同時更加分散了自己的兵力。本就數量不足的反坦克炮實力,被更加的削弱。

在整個遼東作戰的大部分戰線上,以及大部分的時間之內。除了部分設置了固定火力點的公路之外,關東軍隻能靠步兵冒死使用九九式反坦克雷攻擊。對於多路迂回的抗聯坦克集群,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應對手段。

關東軍鑒於前次抗聯利用關東軍主力,被吸引在四平一線的機會,從東部山區突然殺出,席卷了撫順、鞍山、沈陽等南滿主要工業城市。整個南滿工業基地,差點沒有被一鍋端的教訓。雖說在遼東山區也加強了防禦,但對於抗聯采取的新式戰術,卻始終無可奈何。

在幾乎又一次重蹈覆轍之後,隻能不斷的從正麵向遼東山區,抽調了大批的部隊增援。這樣一來正麵的縱深兵力被削弱,又給抗聯集中坦克部隊,從正麵突擊創造了條件。搞的關東軍在總兵力占優勢的情況之下,卻是處處設防、處處被動。別說增援關內戰場,就是自身也處在自顧不暇的態勢。

按照眼下的東北戰場局麵,也就是說至少到目前為止,在東北戰場上抗聯基本上達成了當初設想的戰略目標。戰前楊震與郭炳勳苦心研究出來的戰術,在東北戰場基本上取得成功,有效的彌補了兵力投入上的緊張和不足。

當初在接到此次收複冀中的任務之時,楊震與郭炳勳在兵力的使用上經過反複計算。這麼大規模的兩線作戰,甚至需要兵力平均分配的情況。對於抗聯來說不僅是第一次經曆,對於作為抗聯最高軍事指揮員的楊震,也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考驗。

從接受任務開始,楊震與郭炳勳兩個人就在反複掂對兵力的使用。盡管中央給了將近一年的準備時間,但對於同時準備這麼大兩場戰役來說,時間上還是有些捉襟見肘。而且主要的困難,基本上集中在部隊擴編上。

部隊的擴編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不是有了足夠的武器裝備和新兵,就可以快速的大規模擴編部隊。武器裝備和新兵隻是部隊擴編所需最基礎的東西,部隊的擴編需要的真正基礎東西還有很多。

大量素質合格的各級指揮員,足夠數量的參謀人員和政工人員,以及用來作為骨幹的老兵,才是一支軍隊大幅度擴編的真正基礎所在。缺少了這些真正讓一支部隊豐滿起來的基礎,擴編出來的部隊無論數量再龐大,但真正的戰鬥力也很難滿足需要。

尤其是在抗聯連年擴編,絕大部分的基層營連一級指揮員,都缺乏在一個位置上沉澱的經曆。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幹部不過三年軍齡,便當上了連長甚至副營職的幹部。但並不意味著這些被提拔起來的幹部,自身的能力真的就能夠符合自己所擔任職務的要求。

盡管有著嚴格,甚至可以說苛刻的培訓體係和標準。以及采取影子部隊的擴編模式,通過一個正職帶幾個副職的方法,培養新幹部的帶兵和指揮能力,基本上算是保證了擴編部隊所需基層幹部的素質,可以滿足部隊部分擴編的需要。

但是整體上的數量,受製於部隊整體文化程度不高的製約,培養幹部的速度依舊無法滿足連年擴編所帶來的數量要求。在這種情況之下,在楊震的堅持之下,抗聯雖說不斷的在連年擴編。但在整體擴編的數量上,依舊保持著相對謹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