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北戰場的態勢(1 / 2)

如果不是此次吸取了去年會戰的教訓,無論前線在吃緊,關東軍在整個南滿縱深,也保持了龐大的兵力。自此次戰役打響,關東軍在沈陽城以及周邊的遼陽和鞍山,部署了整整三個師團的兵力,作為沈陽以及外圍的警戒部隊。

同時沈陽的東西兩麵,以及正麵縱深也部署了高密度的兵力。在抗聯穿插部隊打過撫順後,又立即緊急從前線,抽調回三十多門的八八式高炮,部署在去年會戰結束後,在沈陽東西兩線修建的築壘地域,作為反坦克炮使用。

以密集的反坦克火力再加上肉彈攻勢的威力,擊毀了抗聯突入到沈陽城郊東陵地帶的三十餘輛美製M三輕型坦克,以及幾十輛半履帶車。再加上抗聯投入的兵力不足,持續攻擊力度不夠,才終於讓關東軍遏製住抗聯的攻勢,恐怕梅津美治郎要再一次搬家了。

這次突襲的後果,讓關東軍一改之前在東北戰場上,與抗聯之前相互有攻有守的整體態勢,改為全軍收縮防守,並明顯加強了部署在法庫、開原、西豐、鐵嶺三角地帶的二線防禦。以兩軍之間的築壘地域為依托死守不出,同時大幅度增加了在遼東山區的防守兵力。

但麵對偌大一個遼東山區,以及抗聯不斷的以坦克搭載步兵,采取小範圍的淺縱深迂回穿插。與偶爾采取在空中掩護之下,從並不適合坦克作戰的山區為出發基地,突然大縱深穿插,直奔關東軍戰略重點目標和城市相結合的戰術,關東軍使勁渾身解數,卻苦無應對辦法。

隻能不斷的在東部山區,一切抗聯坦克可能通過的地區,花費巨大代價改變地形。並在一切能夠構築反坦克壕的地方挖掘反坦克壕,並拚命的加強反坦克火力。在反坦克炮實在不夠用的情況之下,甚至大量采取的肉彈戰術,以對付抗聯的坦克劈入戰。

美製M三坦克雖說裝甲薄弱、體型過高,但無論缺點再多,可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其越野能力和機動能力相當的出色。雖說作為一種坦克不可能爬山,但出色的越野和機動能力,讓其即便在遼東山區特殊地形之下,能夠通過的路線還是不少。

在東北戰場東線作戰之中,除了使用T三四坦克作為淺縱深穿插的主力之外。經常利用這種輕型坦克的出色越野能力和機動能力,從遼東山區數不清的山間小路,以及冬季幹涸或是封凍的河床作為通道,由東向西突然來一場大縱深的穿插。

盡管這些M三輕型坦克因為裝甲薄弱,再加上汽油發動機慣有的缺陷,在穿插戰之中損失不輕。在沈陽外圍戰場上,一次性就被日軍利用築壘地域為依托,平射的高射炮擊毀了三十餘輛,相當於損失了一個整編營。但這種戰術也讓日軍,實實在在的感覺到了側翼的威脅。

隻不過這種穿插作戰因為地形限製,無法采取大規模的裝甲突擊。投入作戰的兵力,也隻能以越野能力強的輕型坦克為主。所以看起來威脅相當的大,但是在日軍高密度布防地區,能夠對整個戰局的影響有限。

主要起到攪亂敵軍後方,打亂敵軍縱深部署,分散關東軍兵力的作用。同時在東線化被動為主動,使關東軍無法對抗聯同樣兵力不足的東線,發起主動的進攻。以瓦解關東軍在抗聯也相對薄弱的東線,對正麵戰場的側翼可能形成的威脅。

不過受製於抗聯在東北戰場整體兵力的影響,在東線兵力頭上的不足,使得這種穿插缺乏持續的後勁。這種大縱深的穿插戰術,雖然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相對於整個戰局來說,起不到決定性的影響。

即便是這樣,整個東部戰線也成了讓關東軍最頭疼的地方。在私下裏東部戰線,被稱之為關東軍的盲腸。放棄整個遼東山區,對於關東軍來說,那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那樣不僅意味著關東軍與朝鮮軍最後的地麵聯係通道,被徹底的切斷。

而且整個南滿工業基地,將會失去側翼的屏障。到時候抗聯居高臨下,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同時放棄遼東山區,也就意味著要放棄撫順、鞍山兩大工業城市,以及本溪湖、宮原等煤鐵產地。旅大這個日軍在東北最重要的軍港,也麵臨著抗聯的威脅。

但正麵戰線也同時麵臨著抗聯坦克集群不斷衝擊,前線頻頻吃緊的關東軍。在縱深還要保持足夠兵力,以應付抗聯時不時的來一次黑虎掏心戰術的情況之下。遼東山區麵積廣闊的山區投入過多兵力,又造成了顧此失彼。

尤其是在抗聯此次在東北戰場上,為了彌補兵力不足,而采取的坦克集群攻勢麵前,本就捉襟見肘反坦克火力更加的吃緊。八八毫米高炮射程遠,改行作為反坦克武器的確威力大。但是這種臨時改行的,原本擔任要地防空的高射炮,實在是太過於笨重了。

不僅在遼東山區部署很困難,更無法作為機動防禦火力使用,隻能放在固定火力點內使用。在遼東山區除了幾條主要公路之外,大部分的地區還是要依靠步兵反坦克武器。而其他的反坦克武器之中九四式速射炮,對於抗聯的坦克帶來的威脅,幾乎是微乎其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