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楊震的固執(1 / 2)

自進入會戰準備階段開始,盡管總部盡了全力調配幹部,想辦法調整編製。關內兄弟部隊,想盡辦法補充新兵。但在楊震固執的不肯降低標準的要求之下,到此次會戰之前也隻擴編了六個步兵師。

因為對於楊震來說,他要的是那種無堅不摧,拉出去就能打硬仗的部隊。而不是建立在沙灘上,一個浪頭打過來就灰飛煙滅,沙子堆起來的部隊。在這一點上盡管知道可能要承擔的壓力有多大,但楊震也是堅決不肯妥協的。

楊震在某些人眼中過於苛刻的標準,讓抗聯即便是經過了將近大半年的擴編,兵力依舊不能說滿足要求。可楊震寧願在兵力使用上,就這麼緊巴巴的,甚至是有些捉襟見肘。寧願就這麼精打細算,也堅決不同意降低任何的標準。

為了在兵力緊張的情況之下,滿足兩線作戰的要求。楊震和郭炳勳在兵力使用上,精細到了每一個團,在坦克部隊的運用上甚至到營一級。但無論計算在精細,同時在相距幾百公裏的兩線作戰,並同時承擔兩個主戰場,對於抗聯來說還是有些不堪重荷。

在這種情況之下,楊震與郭炳勳經過慎重的考慮,以及反複的沙盤推演。還是決定發揮自己坦克數量與性能,皆遠遠多於關東軍的優勢。以及遼河中部平原、低山丘陵,適合發揮坦克作戰的地形。在整個冀中作戰期間,在東北戰場上這個采取以攻代守。

但在全部兵力一分為二的情況之下,東北戰場留守的整體兵力,相對於關東軍來說還是不足。尤其是在主要兵力,都要放在更適合坦克作戰的四平以南,鐵嶺以北的中長鐵路沿線,相對狹長地帶情況之下,地形複雜的東部山區整體兵力不足。

所以楊震在幾經考慮之下,采取了一反常態的戰術。在東部山區采取這種淺縱深與大縱深穿插,相互結合的戰術。在更加適合坦克作戰的西線,也就是遼河以西的康平、法庫正麵,采取防禦態勢。

並在戰前,專門將準備用於東北戰場東線的參戰部隊,拉到了通化一帶的山區,進行長達三個月的戰術合成演練。在戰術演練階段,所有能設想情況都經過反複的演練。尤其是針對東部山區特殊的地形,日軍可能會采取的伏擊戰術,都經過了專門的演練。

經過苦心訓練不僅部隊山地穿插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針對遼東山區特殊地形,也拿出了一套相當詳細的戰術。並專門調整了部隊的武器裝備,增加了重迫擊炮的編製,使之更適合東線的戰術要求。

選擇的坦克類型,也是從抗聯裝備的多種坦克之中經過苦心比對,以及在德軍裝甲兵軍官的建議之下,才最終敲定的美製M三型輕型坦克。盡管德國軍官以及抗聯的裝甲兵幹部,都認為這種坦克性能,主要是火力與裝甲防護力比德製三號坦克要差的多。

特別是外形過於高大,使得目標過於明顯。在山區地形上,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弱點。日軍如果在製高點設置觀察哨,很遠就可以發現機動的這種坦克。而且其不良的觀察視線,在山地作戰也會影響到火力發揮。

但是這種美製輕型坦克,馬力大、越野能力強,行駛速度相當的快。雖說這外形有些過於高大,顯得很晃眼。可三十一度的爬坡能力,不僅在山區地形上使用坦克作戰至關重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弱點。

火力上雖說隻裝備了一門三七坦克炮,但是卻配備了三挺機槍,反步兵火力可謂相當的強。最關鍵的是,這種眼下美國援助抗聯的主力坦克,因為數量相當的充足。即便遭遇到較大的戰損,但是補充上也很容易。

當然這種坦克最大的問題是,隻能使用航空燃油,無法使用抗聯自己生產的汽油。不過依托東北作戰,在美國人的慷慨之下,這種燃油的數量還是有保障的。所以在東北戰場上,這種坦克就像楊震在平西打的那次坦克穿插作戰一樣,主要被放在了東線山區使用。

而且這種坦克,在東線山區作戰也的確發揮了楊震期待的作用。隻是這種坦克的裝甲,相對於關東軍眼下的反坦克炮密度來說,還是有些過於薄弱。戰果的確很大,但是損失數量也相當的不輕。在此次作戰之中,這種坦克也是抗聯所有型號的坦克之中損失最大的。

至於被楊震留在東北戰區作戰的英製步兵坦克,因為拙劣的越野性能,以及過於緩慢的速度。無法執行這種山地穿插作戰,除了部分被調往關內參戰之外,主要被用於遼河平原上,與英製巡洋坦克配合進行正麵突破。

在楊震苦心積慮的計劃之下,東北戰場至少到目前為止,還算基本上達成了當初設想的戰術要求。通過這種又拉又打的戰術,將關東軍乃至整個朝鮮軍,都牢牢牽製在東北以及朝鮮半島。無論關內戰場形勢如何的危急,關東軍卻無法從東北抽調一兵一卒南下進關。

東北戰場眼下的僵持,雖說讓抗聯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但是眼下這種僵持局麵,卻正是楊震需要的。因為抗聯在東北的整個作戰行動,本身就是為了配合在華北戰場作戰,分散日軍兵力而進行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