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岡村寧次的嗅覺(1 / 2)

麵對著大量需要換裝坦克炮的坦克,熊大縝親自坐鎮坦克和坦克炮生產廠,以加快生產速度,滿足換裝的需要。這也是楊震為何堅持要將戰役發起的時間,盡可能的延後到四三年最後一個季度。

除了部隊的擴編、整訓之外,還有大量的裝備需要改裝和維修,以減少後勤方麵的壓力。畢竟都是二手貨和三手貨,德製裝備還都是戰利品,都需要大量的維修。尤其是德製坦克,需要維修量還相當的大。

不完成維修,這些渾身上下全部都是戰傷的坦克,根本就無法發揮戰鬥力。而且德美蘇英四國坦克型號,也導致了坦克炮和機槍口徑繁多。盡可能的將其更換為同一口徑,也可以盡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戰鬥力。

裝備部與軍工部門,被楊震催的是腳不沾地。而作訓和編製部門,也一樣被逼的腳打後腦勺。隨著美援與蘇聯轉交的德製坦克,以及英國人從中東淘汰的二手貨抵達,調整著裝甲部隊的編製。

考慮到此次會戰的重點方向已經轉向了關內,在軍委作戰會議結束之後,楊震將裝甲部隊訓練重點,集中到了快速突擊的方向,以及複雜地形下作戰和運動的能力,同時加強了坦克城鎮作戰方麵的配合訓練。

同時著重演練了兩翼鉗形對攻,分割合圍的戰術。尤其是步兵師與裝甲師,相互配合的戰略、戰術,坦克的淺縱深穿插與大縱深穿插配合作戰。整個四三年前三個季度,除了整訓新兵以及調整裝備之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這個上麵。

所有的裝甲部隊,輪番拉到裝甲兵合成訓練基地,分別進行訓練。各個裝甲部隊的各級幹部,幾乎是連軸轉的忙個不停。夜晚要學習戰略戰術,白天要加強協同指揮作戰訓練,每個人恨不得一天最好有四十八小時。

各級幹部被總部一周一小考,半月一大考的逼迫式的訓練方式,都搞的異常緊張。這其中還要加著不斷的裝備調整,兵力配備調整。幾乎所有的幹部,都忙的焦頭爛額。楊震也知道這麼逼著部隊會搞的很疲憊,但是不逼怎麼出成績。

不僅是抗聯的幹部,就是來東北整訓的關內部隊,也被拉到各個訓練基地,進行戰術合成訓練。而且相對於還有一些老底子的抗聯部隊來說,關內部隊的訓練量更大。為了保證訓練計劃順利執行,中央命令各個根據地都調派一名副政委一級高級幹部親自坐鎮。

在整個訓練之中,楊震從蘇聯人那裏搞來的德國戰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些掌握著這個世界最先進坦克戰術的德國軍官,給予了抗聯裝甲部隊相當大的幫助。進一步的完善了抗聯的裝甲戰術,同時對營連排各級戰術不完善的地方進行了改正。

經過大半年的瘋狂整訓,抗聯的裝甲兵戰術,尤其是快速突破、地空火力配合,步坦協同戰術,與四二年相比有了幾乎是煥然一新的進步。如果之前自己摸索的戰術協同方式,還有些不太係統的話。

那麼在四三年,在德國人的幫助之下,最終實施了完善。當然抗聯也不是全盤照搬德國人的裝甲戰術,在楊震的要求之下,調整的時候還是根據自己自身部隊的特點與對手的不同。而德國人裝甲兵工程技術人員,也手把手的帶出了一大批的技術保障人員。

楊震調整了部隊的訓練方向,雖說沒有將關東軍作為主要的作戰目標,但還是將南滿的關東軍驚出了一身冷汗。盡管可利用的情報不多,但有限的抗聯大規模的訓練裝甲部隊快速突擊,以及抗聯裝甲部隊在不斷擴編的情報,依舊讓梅津美治郎有些寢食難安。

他直覺的認為,抗聯這是為徹底收複南滿在做著準備。要不然美英兩國給了他們那麼多的坦克,他們怎麼不調往關內戰場,而是全部留在了東北。這不是針對自己,還能是對付誰的?

麵對著抗聯高懸在頭上的裝甲利劍,梅津美治郎除了想盡辦法從日軍大本營要來一批裝甲部隊之外,就是拚命的修建工事,加強反坦克火力的配置。同時重新大幅度的調整關東軍的兵力配置,在容易被坦克突破的區域,增加了兵力上的部署。

原本為了避免四三年抗聯全力南下南滿,梅津美治郎是準備先下手為強的。但是抗聯的裝甲利劍,現在卻是讓他心存顧慮,不敢在有任何的大動作。不過日軍大本營卻嚴格命令他,必須要改變南滿防禦整體態勢不佳的態勢。

為了保證南滿工業基地的安全,改變關東軍在整體戰略上有些不利的局麵。日軍大本營在四三年下半年,將日軍除了部署印緬戰場上的裝甲部隊之外。其餘分布在本土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的裝甲部隊,全部調往了東北和華北戰場。

而日軍地麵武器生產,在整個四三年重點也在反坦克火力與裝甲力量方麵。甚至寧願動用認為是異常寶貴的庫存,而削減了輕武器的生產。威力彌補產量的下降,原來不屑一顧繳獲的美英輕武器,也全部被動用了起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