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郭炳勳的思路(1 / 2)

雖說楊震不太想接受這個指揮權,但是主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態度很明顯,還是堅持讓他負責指揮主要的作戰。對於他成立總前委的想法,中央一直沒有給予任何的答複。中央既然沒有給予答複,那麼楊震就必須要做好提前的準備。

而此次會戰恐怕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區的主力,也要全力以赴。山東軍區一部,甚至是主力,也都要參加進來。所以楊震在作戰計劃的製定上,還是相當慎重的,甚至推遲了返回東北的時間。

如果搞不好所有參戰部隊,都要大傷元氣的。楊震認為事先多考慮一些應變措施,在製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多考慮一些戰局可能會存在的變化,才能更穩靠一些。尤其是為了隱蔽戰役企圖,攻擊發起正麵選擇餘地並不是很大的情況之下。

楊震的態度是正奇結合,以向心突擊為主。在突擊的時候多運用裝甲部隊,在後續防禦日軍反撲的時候,還是以運動防禦戰為主。以地空火力配屬裝甲部隊,實施快速的穿插,正確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解決冀中平原地區的日軍。

楊震的這些思路,對於郭炳勳來說已經是駕輕就熟。但是對於關內幾個大戰略區的參謀長來說,還是明顯有些不太適應。四二年的會戰經過,對於這幾個參謀長來說,抗聯打的實在是有些過於讓人驚心動魄。

如今楊震還是要采取這個思路,不想老老實實的正麵突破。而是采取兩翼突破,鉗形對攻的戰術,對於幾個參謀長來說,都是感覺到壓力很大。這麼大縱深的穿插作戰,關內各個部隊還是第一次麵對。

不過對於計劃的主要製定者郭炳勳來說,單純從兩翼發起鉗形攻勢,卻並非他的第一選擇。在郭炳勳看來,如果一次合圍的日軍數量過多,無疑將會拖延戰鬥的進程。單純的依靠兩翼穿插,很容易將網眼張的過大。

而且單純的組織兩翼穿插,在選擇進攻地點來說,也是相當的困難。在冀東與平津地帶還控製在日軍手中,正太鐵路沿線也在日軍手中。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區之間,還有日軍存在,並未直接打通地麵聯絡的情況之下,進攻的出發地域可供選擇的並不多。

這一點上他的認識,與楊震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郭炳勳認為除了以兩翼的鉗形攻勢之外,還應該集中一部兵力分割平津之間的聯係。並集中裝甲機械化集群,由正麵向南突擊。同時以一部兵力分割北平與天津之敵的聯係,對北平城進行合圍。

並根據整個戰局的發展,在適當的時候奪取天津,以切斷日軍從本土以及其他戰略區增援的路線。同時孤立北平城內的日軍,逼迫他們出城決戰。北平控製在日軍手中,郭炳勳還是很不放心的。

這在郭炳勳看來,不僅會有大量的兵力被牽製在平津城下,同時還對補給路線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城內到處都是凝聚著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精華的北平,如果像新京那樣徹底的打爛,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但是北平城如果在戰役結束之前,還控製在日軍手中,這對戰後對冀中平原的控製,無疑會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切斷平津鐵路以及兩地之間的聯係,逼迫北平城內的日軍自己出城決戰,這無疑是一個保存古城的最好辦法。

所以郭炳勳的意思是以兩個裝甲師,各加強部分摩托化步兵一部與一個騎兵旅組成東西兩個快速集群。從熱河與察南地區分別采取快速突擊的辦法,以北平為三角形攻勢的定點,以一個快速集群強行越過平津之間,沿著津浦路向南穿插。

以一個快速集群出察南,沿著太行山與平漢線之間強行向南穿插。至正定兵分兩路,一部繼續向南攻擊,奪取石門鉗製冀南以及豫北的日軍,主力則向東攻擊前進。兩軍強攻彙合點,則選擇滹沱河北岸的河間。

郭炳勳建議目前抗聯駐晉北的兩個師,暫時不要調回東北。配合從陝北調回的裝甲與騎兵各一個旅,利用M三輕型坦克越野能力和機動能力強的優勢,出倒馬關直插保定。從日軍二線部署側翼橫插一刀,將日軍整個防禦縱深攔腰切斷。

在冀西戰場,晉察冀軍區的主力,則采取拔點戰術,牽製冀西日軍部隊,並分散日軍駐北平周圍兵力的注意力,保證正麵抗聯的突破取得成功。並在抗聯全線突破之後,保證西集群的側翼安全。以及以不少於兩個旅的兵力配合南下,配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戰役結束之前阻擊日軍的增援。

在山西戰場,晉察冀軍區以部分兵力,配合晉綏軍區、晉冀魯豫軍區之太行軍區,太嶽軍區主力負責封閉正太線、同蒲線,牽製日軍駐山西的第一軍。郭炳勳不建議在山西戰場采取大規模的攻勢,隻采取擠壓和牽製戰術為好。

隻要拿下冀中平原,搶占保定與石門,就可以將第一軍封閉在山西戰場。後路一旦被切斷,那麼山西日軍要麼主動撤離,要麼則困守山西戰場無可奈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