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副總指揮的堅持(2 / 2)

對於這一點楊震幾經猶豫和考慮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支持。所以在幾經商議之後,出關部隊原來計劃淘汰的擲彈筒保留。再加上抗聯從曆次大批戰利品中調撥的,每個步兵班配備一個。

給每個連配備了一個火箭筒班裝備三門火箭筒,作為營以下部隊的直瞄火力使用,戰時下配到班排,以解決部隊缺乏最基本的攻堅能力的局麵。將原有配備給連一級的六零迫擊炮,上調到每個營兩門。與原來的重機槍,統一編製為重火力連。

團一級除了一個下轄四門八二迫擊炮,以及兩門一百二十毫米迫擊炮的連之外,還增編了一個八門製的無後坐力炮連和一個高機連。但是將原來規劃之中團屬的步兵炮連,全部編入旅一級的建製。原來旅屬山野炮營,改為山炮、步兵炮與戰防炮混編的炮兵營。

原來配屬給旅屬山炮營的多餘炮兵,則組建了一批獨立的山炮部隊,在戰時由指揮員根據戰況的發展,進行火力上的調配。這個火力的配備與挺進軍相比,還另外有一些不同。主要是將大部分時間都需要依靠畜力的裝備,盡可能的編入旅一級。

同時旅以下部隊,增加了直瞄火力的編製。防空武器的配備,則是盡可能的以輕便的高射機槍為主。這樣的火力配置,即保證了旅一級可以提供足夠的支援火力,也保證了團以下部隊的機動能力。

每個旅各級建製,營以上還是采取三三製。旅下屬三個步兵團和直屬炮兵,團下屬三個步兵營以及直屬炮兵部隊。每個步兵營下屬三個步兵連,以及一個火力連。步兵連每個班都有輕機槍和擲彈筒各一挺、衝鋒槍兩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得到營一級的重機槍支援。

不過根據武器來源的不同,這種編製調整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個編製是換裝日械部隊的編製,其餘的德械部隊還是不一樣。各部隊原有的馬克沁重機槍,捷克、比利時、法製的七九機槍,以及七九步槍在經過檢修之後,配備給單一部隊。

在蘇聯轉交的德軍武器裝備,數量滿足需要之前,作為臨時替代品。這些七九槍械,尤其是最受歡迎的捷克式輕機槍和勃朗寧輕機槍,基本都保留了下來。在經過翻新之後,配備給德械部隊作為班用機槍使用。

而原來的重機槍,除了部分保留的馬克沁和勃朗寧之外,其餘的由德製MG三四重機槍代替。衝鋒槍也是日械編製抗聯製造的衝鋒槍,改為德製MP四零衝鋒槍。其餘的支援火力,基本不變。

雖說抗聯已經停止了日械輕武器彈藥的生產,但是依舊還有數量巨大的庫存。不算之前曆次作戰的繳獲與之前抗聯自己製造的,就是此次李明瑞實施的豐收者行動,就從奉天兵工廠搞來了一大批的彈藥。

僅僅六五和七七毫米子彈,就足以滿足將關內所有部隊全部換裝為日械之後,三到五年使用的。再加上日械普遍因為過於強調精度而射速慢,曆次作戰彈藥消耗量並不大。所以雖說日械武器彈藥已經停產,但是彈藥儲備數量依舊足以滿足所需。

反倒是現在開足馬力生產的德製七九口徑,卻是庫存數量不足隻能加快生產速度,以滿足關內部隊換裝的需要。同時原計劃淘汰的九二步兵炮彈,在關內部隊堅持之下,又重新恢複了生產。而關內旅屬炮兵裝備的四一式山炮,炮彈也一樣恢複了生產。

至於對付日軍大隊以上規模的部隊,則以更高級建製之內的炮兵為主。按照抗聯的規劃,給華北的三大軍區,相當於縱隊一級建製的每個二級軍區,都組建一個野炮團,一個山炮團,外加一個一零五榴彈炮營。

不過受製於現有裝備數量,除了山炮和野炮各到位一部分之外,其餘的重武器編製至少眼下還隻能在紙麵上。關內開到東北整訓、換裝的部隊,還是以旅一級建製為主。至少短時間之內,還是先將出關部隊目前建製單位的武器裝備充實完整。

而且出現變化的不僅僅是武器裝備,通訊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出關的關內部隊,通訊設備全部按照抗聯的標準配備的。連一級全部都配備了無線報話機,營一級則配備了報話、發報兩用機,一級一部五門製的野戰電話交換機。

不在向過去一樣,在戰場上隻能依靠旗語乃至人力通訊。在防禦作戰之中,團一級可以直接呼叫前線的連。除了單獨活動的部隊之外,旅一級在戰時可以隨時呼叫到所有的部隊。無論是效率,還是速度都遠遠不是過去隻能靠兩條腿的通訊員,在戰場上來回奔跑傳達命令。

火力配備的增加,以及通訊設備的改進,勢必就要求部隊的戰術進行調整。原來在缺槍少彈的情況之下,各部隊依靠自身經驗總結出來的戰術,已經不太適合現在的標準。所以重新製定戰術訓練標準,也就是必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