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副總指揮的堅持(1 / 2)

而戰術上改頭換麵,出現的讓那些老兵都幾乎認不出來的變化,其實也很正常。形勢在發展和變化,部隊的自身也要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最起碼的戰術變化得與裝備相配。不能新問題,還用老辦法解決。

在部隊完成換裝,整體火力與原來相比,增加了幾倍甚至十幾倍。火力對比與以前相比,幾乎是天差地別之後。如果戰術運用還是老一套,還一成不變不變那就真的奇怪了。新瓶裏麵,不能裝舊酒。

關內部隊在進入東北之後,從步兵班到各個旅一級,從上到下的裝備都進行了更新和擴編。除了原來編入挺進軍的部隊之外,所有出關的部隊第一次出現了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這樣的直瞄火力。

同時大口徑機槍的配備,也第一次走進了團一級的部隊,營一級也第一次出現了六挺重機槍和兩門六零炮的火力配置。整個營一級的火力標準,幾乎超過了之前關內部隊任何一個團。雖說重機槍大部分還是九二式,但是火力基數相對來說上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團一級出現了固定編製八二迫擊炮的建製,旅一級普遍組建了一個四門山炮、六門步兵炮外加四門戰防炮編製炮兵營。火力配置在變,原來的戰術自然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戰術訓練上,以不變應萬變是根本不行的。

出關部隊武器配備的這些編製,都是抗聯總部與十八集團軍總部,根據挺進軍在察南作戰,以及多年與華北日軍軍作戰經驗。經過反複研究磋商之後,根據十八集團軍現有的自身機動能力量身製定的,可以說都是用血的經驗換來的。

所有的火力配備標準,都是按照一個步兵旅能夠在與日軍作戰的時候可以在火力上,壓製日軍一個加強了炮兵等其他兵種,總兵力在一千五百人以下的步兵加強大隊,一個步兵團可以壓製一個日軍簡編大隊為標準製定的。

其實按照挺進軍之前在察南的作戰經驗來看,這個估算的確有些保守。但是十八集團軍的那位副總指揮,堅持在這種計算上寧可保守一些,也不願意將自己評價的太高,而到時候在戰場上吃大虧。

集中優勢兵力斷其一指,是關內部隊常用的戰術。但是因為缺乏火力和基本的彈藥供應,尤其是支援火力以及通訊設備,以及兩軍在戰鬥力上的差距。往往造成了即便集中兵力合圍了部分日軍野戰部隊,也很難達到殲滅目的。

能夠圍殲被包圍的日軍大部,已經就是很不錯的戰績了。現在火力提升上去了,但是以日軍一貫的反應效率來看,勢必會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一定的調整。所以在估算的時候保守一些,並不吃虧。

在還要考慮到自身機動能力,以及彈藥供應能力的前提之下,那位性格耿直的副總指揮還是堅持寧可低估一些自己,也不要逞強在戰場上吃虧。畢竟關內部隊在作戰的時候,不可能得到抗聯那麼多的機動車輛和火車支援。

而且重裝備過多,也要影響到部隊的機動能力。使得部隊隻能過於依賴公路運動,這很明顯並不太適合眼下的實際態勢。部隊重點應該還是運動戰為主,攻堅戰最好還是作為一些輔助手段。

所以在火力的配備上,下麵的部隊還是應該以輕便為主。連以下部隊,最好還是不要配備迫擊炮一類的火力。原有的擲彈筒還是應該給予保留,以盡可能的保證營以下部隊的機動性。盡可能的不要出現部隊作戰,過於依賴公路而限製機動能力的情況發生。

尤其是在彈藥和裝備的,運輸還主要靠人力的情況之下,營以下的部隊還是以輕裝為主。如果的確需要加強營以下部隊的火力配置,完全可以在戰前由上級調整。但是在基本的武器配備上,盡可能的還是要以輕便為主。

不僅團以下的部隊,武器配備要保證一定的機動能力。即便是旅一級的支援火力,在必要的時候也要能做到炮上肩,並盡可能的減少馱馬的配置。一是馱馬多了,大部分的騎兵都已經解散了的關內各個根據地實在養活不起。第二馱馬在山區作戰,也一樣不是很方便。

在副總指揮看來,挺進軍的編製雖說團一級,以及團以下部隊火力配備大大的加強,但是還是略微顯得笨重。各大軍區完全可以以原來挺進軍部隊,作為重裝部隊使用,其餘的部隊還是作為輕裝使用。

至於今後,隨著抗聯的軍工發展,以及部隊作戰形勢的改變,在裝備上的調整還可以隨時進行。但是在眼下,還是盡可能的保證部隊在山區的機動性。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在現有關內各個根據地,還要以山區為主要作戰區域的情況之下,裝備過於笨重還是會影響到部隊的機動性。

等到不遠的將來,部隊真正打出山區,到那個時候在調整也不遲。副總指揮的意思,當前主要麵對的問題,還是要盡快的提高部隊的軍事素質。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改掉百團大戰暴露出來的毛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