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拿下了英帕爾一線,在英屬印度打上了一個不小的楔子。楊震依舊拒絕了美英兩國,要他立即發起全線進攻,以牽製印度戰場上日軍後續增援能力的要求。對於他來說如果部隊的整訓和擴編,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他是絕對不會為了遷就美國人的要求,期間抗聯主要的對日作戰,除了激烈的空中爭奪戰之外。就是自九月份英製轟炸機陸續抵達之後,開始全麵加量的對日本本土大規模的轟炸。東京、名古屋、大阪、小倉、廣島,所有有日本陸軍兵工廠的城市,都在抗聯的大規模轟炸之下。
尤其是為日本陸軍製造戰鬥機的主要公司,中島飛機公司所在地的名古屋,更是抗聯轟炸的重中之重。在轟炸力量得到大幅度的擴充之後,為了削弱日本陸軍航空兵補充和擴編速度,抗聯重新開始的轟炸,第一輪就選擇了日本陸航主要生產基地名古屋。
手中飛機數量充足,在自己鋼廠投產之後,普通炸彈用鋼已經完全可以滿足需要。再加上同步投產的油田和煉油廠,雖說還生產不出高檔的高辛烷值的航空燃油。但是製造凝固汽油彈的汽油,還是完全可以滿足的。
手中底氣相當充足的楊震,為了將日本航空工業徹底的摧毀,以減輕航空兵的壓力。對為日本陸軍航空兵生產飛機工廠的所在城市,以及日本首都東京展開了大規模的轟炸,以削弱日本航空兵飛機製造和補充能力。
在英製斯特林轟炸機抵達之後,抗聯利用這種轟炸機與B十七、二十四轟炸機配合,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夜間超低空轟炸。這些轟炸機與伊爾四轟炸機相比優勢極其明顯,不僅航程足夠覆蓋整個日本本土,而且在大航程的載彈量遠遠超過伊爾四轟炸機。
尤其是B二十四轟炸機在三千七百公裏的航程上,可攜帶四千五百公斤的炸彈。其一架B二十四轟炸機,在轟炸日本本土的時候,可以攜帶的炸彈數量超過了五十架伊爾四轟炸機。B十七轟炸機在三千公裏的航程之內,也可以攜帶兩噸的炸彈。
而斯特林轟炸機,在兩千五百公裏的航程之內,也可以攜帶兩噸左右的炸彈。這些轟炸機之中任何一種,一次性出動一百架就可攜帶的炸彈噸位,都相當於上千架的伊爾四轟炸機和DB三轟炸機。載彈量大幅度增加,轟炸的力度自然而然也就不斷的上升。
盡管在整個四二年,性能最好的B二四和B十七轟炸機的數量最多也沒有超過二百架。但數量雖然有限,可與斯特林轟炸機配合,如果全部出動一次性就可以將日本的一般城市,夷為平地。
再加上抗聯對日轟炸之中,針對日本的工業布局的特點,以及整個日本城市的特點,專門製定了相對應的戰術。在轟炸的時候采取三分之一的轟炸機攜帶高爆炸彈,其餘的轟炸機攜帶凝固汽油彈。
先投擲高爆炸彈,將所有的鋼筋混凝土房子的牆體或是屋頂炸開。然後投擲凝固汽油彈的戰術,威力遠遠超過了美英對德轟炸。同時為了增加凝固汽油彈的燃燒力,以及附著力,凝固汽油彈裏麵還增加了一些助燃的鎂粉。
而且在英製斯特林轟炸機的大批量陸續抵達,也讓抗聯在出動的時候可調動的機群數量,以及這些飛機的載彈量,遠遠的超過了之前隻能使用那點伊爾四轟炸機的時候。到四二年十月份開始,抗聯對日轟炸行動每次可以出動重轟炸機一百餘架,每次投彈量達到了二百多噸。
再加上航程在兩千四百公裏的情況之下,載彈量為一噸的惠特利轟炸機。以及蘇聯空軍當做破爛塞給抗聯,在對日轟炸的時候載彈量在一噸半。在更換了美製B二十五轟炸機的發動機之後,已經解決可靠性的葉二轟炸機。楊震對日轟炸的底氣,可謂是相當充足。
在抗聯的英製轟炸機第一次參與對日空襲的時候,為了徹底的摧毀日本陸軍主要飛機生產基地。在真正拉開對日大型轟炸序幕的十月三日空襲之中,抗聯一次性就出動了一百架斯特林式轟炸機,六十二架B十七、B二十四轟炸機,全部六十架惠特利式轟炸機以及四十八架葉二轟炸機。
這些足足攜帶了上千噸高爆炸彈和凝固汽油彈的龐大機群,在作為引導機的六架伊爾四轟炸機、四架惠靈頓轟炸機的引導之下。在部分特種飛機的配合之下,對名古屋展開了大規模的夜間空襲。
此次轟炸無論是出動的飛機數量,還是投擲炸彈的噸位,都是抗聯史上第一次。抗聯出動規模空前的轟炸機群,攜帶的上千噸高爆炸彈以及凝固汽油彈。以十二架轟炸機為代價,在轟炸之中不僅將名古屋的工業區,一次性就徹底的夷為平地。燃起的熊熊大火,也在同一時間將整個名古屋市區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