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到中國國內航空工業現狀的時候,這位對重慶方麵隻想著去買美國人的飛機,而不想建立自己航空工業現狀相當不滿,感覺到自己有些報國無門的老兄,鬱悶的一口將杯中的酒全部幹掉。
看著有些心情低落的他,楊震也沒有隱瞞太多。直接告訴他去年和今年從關內來的,那兩批各個大學航空和機械專業的學生,除了部分留在東北,建立中國人第一個真正的飛機製造廠,以及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組建航空設計院之外。
其餘的都被送到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以及莫斯科航空學院、鮑曼工程學院、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學院等蘇聯著名的航空工業學府去留學。學習飛機、機載設備以及發動機的設計製造,航空材質的冶煉和研究。
而卻不僅這些人,要在蘇聯學習先進的航空科技。就是那些因為工作需要,隻能暫時留下參與組建工作,而無法直接去蘇聯留學的人。在他們的同學或是學長學成歸國之後,也同樣要去蘇聯留學。以便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抗聯還從這批留學生之中選拔一批精幹人員,進入蘇聯的幾個航空設計局,以及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一邊學習飛機的設計製造,一邊進修專業的課程。這批人之中有的人,在經過一年的苦讀之後,已經讀完碩士學位。
在選派大批留學生出國深造的同時,抗聯在根據地內僅有的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新成立的抗聯理工大學內,都設立了航空工程係。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之下擠出一筆資金,想辦法聘請了一批蘇聯和美國的專家、教授前來授課。
而且中國人自己的飛機製造廠,也已經進入投產。已經以院校為依托,開始一些研究和仿製工作。在眼下戰局這麼緊張的情況之下,抗聯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金,就是為了早日建成中國人自己強大的航空工業。
不僅要能仿製別人的產品,還要能自己設計、製造先進的飛機與發動機。中國人不僅要生產和製造出先進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保證未來的中國不再遭受今天的苦難。還要生產和製造出先進的運輸機、大型客機,製造出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
現在生產和製造出自己優秀的活塞發動機,在不遠的將來還要生產和製造先進的噴氣發動機,以及渦槳發動機。徹底的擺脫中國人無論是軍用飛機,還是民用飛機,隻能依靠進口的局麵。打造中國人自己強大的航空工業,讓中國人重新站在世界的潮頭。
如果他願意留下來,可以選擇去大學任教,也可以去設計院擔任工程師。不過楊震希望他能同時兼任兩個職務,帶出一批與他一樣的學生來,同時為建設中國人自己的航空工業施展自己的抱負。
在談話之中,楊震不僅又一次的為政治部的工作失誤,而再一次的真誠的道歉。還承諾隻要他能留下來,他可以隨意選擇工作去處。抗聯所有涉及到航空工業的方麵,對他個人無密可保。
聽到楊震雄心勃勃的計劃,這位在重慶受盡了挫折,看到那些國內本就缺乏的航空工程專業畢業生。卻因為連實習單位都找不到,隻能在畢業之後或是選擇考取出國留學,或是隻能改專業而無法學以致用,頗有些心灰意冷而打算返回美國的老兄不禁目瞪口呆。
這麼龐大的計劃,手中掌握著一國資源的重慶方麵都沒有考慮過,更沒有能夠辦成。即便辦了一個航空工廠,卻也是在半死不活的拖著。每年隻是拿著大筆的經費,卻隻能維修一些發動機,或是仿製極少量的落後老式航空發動機。真正的產能,隻有一個數字零。
他們局限在中國一隅的東北,居然真的做了起來不說,還派出了那麼大一批的留學生。他算了算楊震口中說出來的從幾個大學畢業來東北,被選去蘇聯繼續學習的學生就有三百多人。這足足占了這兩年來東北的關內幾個大學,涉及到航空專業學生的一半還要多。
要知道這麼一大批的學生在蘇聯學習,這耗費的資金可謂是相當大。尤其是在蘇聯也同樣處在戰爭環境之下,所需的費用隻能更高。這還隻是從關內選拔的,他們自身也派出了大批留學生,去蘇聯學習與航空有關的專業。
在加上其他所有建設現代化工業的學生,草草的一算從他們這裏派出去的留學生,就足足有七八千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增長之中。這麼大的一筆負擔,他們是怎麼支撐下來的?
自己在重慶方麵大定發動機製造廠的那個得意弟子,現在已經在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進修航空發動機設計。同時跟隨蘇聯航空發動機設計大師,克裏莫夫學習發動機設計製造。不僅僅是他,他在那個留學蘇聯的名單之中,還聽到了其他不少他曾經熟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