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標杆作用(1 / 2)

在加上他們從東北選拔去蘇聯學習本科專業的學生,現在他們足足有近千人在蘇聯學習飛機設計製造、發動機的研究,以及航空材料的研究與設計。甚至還有幾十個人,就在蘇聯各個航空設計局學習。

盡管留美出身的他,對於蘇聯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航空科技水平很是有些不屑一顧。認為抗聯選拔留學生出國深造國家的選擇上,還是犯了一個方向性的錯誤。別說美國的科技實力,是遠遠的超過蘇聯的。就連英國的科技實力,也在蘇聯人之上。

西方老牌帝國的科技底子和實力,的確不是一些新興國家能夠相比的。別說蘇聯,就是日本也不如。蘇聯的航空科技水平,一直就是二流。別的國家飛機都已經大量使用鋁了,他們還在使用木製或是鋼管蒙布的機體。

這一點上,完全可以從他們援助給重慶的兩種戰鬥機看出來。從飛機的氣動機構,還是材料應用,甚至是工藝與美製飛機都無法相比。普遍都是粗製濫造,甚至給人的感覺是用斧子劈出來的一樣。而且日本人的飛機已經開始換代,他們卻還在大量使用兩種老式飛機。

既然已經決定拿出這麼一大筆的資金,去選派留學生。那麼就應該去科技實力更發達一些的西方國家,而不應該去整體科研水平還是比較落後的蘇聯。尤其是楊震認為噴氣動力,將會是航空動力未來發展方向的情況之下,更應該選擇去英國。

作為一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材生,他對整個世界的航空研究還是有一定了解的。他認為當今世界上,對航空發動機研究最前沿的還是英國。即便是美國與英國人相比,也多少有些遜色。美國在航空材料上占一些優勢,但是真正的一些核心技術還是英國人那裏比較好。

比如發動機的渦輪增壓技術,英國人幾乎是一枝獨秀。就連美國人也是借著二戰的機會,從英國人手中搞到的類似技術。英國人的梅林發動機,可以說是眼下世界上最優秀的液冷發動機。

尤其是肯定會作為未來主要航空動力的噴氣式發動機的研究上,英國人與德國人都還是比較領先的。盡管德國那裏現在是想也不要想了,但是還是應該想辦法去英國深造。畢竟英國人的水平,可是比蘇聯人要強的多。

而且眼下的蘇聯人,本身也在大量的引進西方列強的發動機。他們的發動機,基本上西方的仿製產品。因為工藝的原因,其發動機的性能與原廠貨相比,還相當幅度的下降。去蘇聯那裏學,學的再多也是落後的技術。

眼下抗聯既然與美英是盟友關係,更應該選擇去美英留學。最關鍵的是,與本土正在進行著一場規模空前大戰的蘇聯相比。美英兩國雖然也在參戰,但是至少本土還沒有陷入戰場。去這兩個地方,留學生的安全也有保障。

麵對他的不以為然,楊震隻能苦笑著告訴他。美英對接受抗聯留學生事情上,一直秉承著留一手的態度。抗聯已經就選派留學生的問題多次交涉,但美英兩國始終不吐口。即便勉強同意接收,也基本上都是與先進的航空、動力等學科無緣。

抗聯隻能想辦法從關內的各大學之中,以某些方麵名義資助一批學生以自費留學,或是學術交流的辦法去美英兩國學習。國內去年去英國學習航空專業,以及航空動力專業的,就有三分之一是抗聯暗中資助的。盡管隻有十幾個人,但這已經是盡了最大努力。

就是蘇聯方麵也不是無償為抗聯培養這批學生的,也是抗聯按照全額支付了所有留學生,相對來說比較高昂的學費,並給予蘇聯一定的糧食援助才談下來的。一個留學生僅僅每年的學費,抗聯就要支付四千盧布。生活費用,抗聯都要用糧食和煤炭頂賬。

而且在糧食方麵,蘇聯人隻要小麥等細糧。玉米和高粱,蘇聯人是不要的。但對於抗聯來說,就算方方麵麵的壓力再大,也得咬牙堅持。中國人在科學技術發展上,實在已經是欠賬太多。

現在想要彌補,這個代價再大,抗聯也得承受下來。這也是中國人追趕世界科技潮流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錯過了,將會付出的代價更加高昂。如果按照重慶方麵那種散養式的培養方式,想要彌補這個缺口,將耗費更多的時間。而中國人,也將錯過追趕航空工業發展的一次重要機會。蘇聯方麵雖然培養體係,雖然有些過於條條框框,專業劃分的也過於詳細,不太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但卻是在短時間之內,加快培養速度的一種手段。

蘇聯在涉及到航空工業上,某些方麵的確不如美英兩國。但是在很多方麵,也並不次於西方國家。在一些科技上,還有著自己的獨到方麵。現在中國人更需要的是穩紮穩打,先夯實基礎。

從這一點上,蘇聯人劃分過細的培養體係,雖說很難培養出全科的人才,但是術有專攻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至少眼下的蘇聯人,是唯一一個答應大批量的接收抗聯留學生的國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