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大本營的算計(1 / 2)

還在以馬來亞半島作戰時期的老眼光,看待澳大利亞的日本軍隊,在對敵軍的作戰能力判斷上出現了相當大的失誤。殊不知新加坡戰役時期參戰的澳軍,隻是一個三流雜牌部隊拚湊出來的。當時澳軍的真正精銳,都在北非戰場廝殺呢。

對敵軍作戰能力的判斷,引起的後果就是日軍自身在兵力部署上,也出現了相當大的失誤。他們投入的兵力不僅隻有兩個師團,而且參戰的這兩個師團,都是不滿編的師團。兩個師團,沒有一個是全建製抵達澳大利亞的。

按照日軍新式三單位編製以及與抗聯作戰的習慣,這兩個師團出動的時候,合計應該有六個步兵聯隊,十六到十八個步兵大隊。兩個炮兵聯隊中的主力,以及搜索、輜重、工兵聯隊也應該是雙份的。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要視戰況再加上配屬的加強炮兵、工兵等部隊組成。但在澳大利亞之戰中,日軍抽調的這兩個步兵師團,全部的步兵大隊相加卻是隻有十四個,相當於缺少一個半聯隊還多。

而每個步兵大隊四個步兵中隊,普遍隻來了三個中隊。甚至有兩個步兵大隊,隻來了兩個中隊。雖說每個步兵大隊配屬了一個機關槍中隊,或是獨立迫擊炮中隊一類的加強兵力。但是每個師團的總體兵力,直線下降到一萬兩千人。

即便加上兩個獨立混編聯隊,但攻擊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下降。這兩個獨立混編聯隊,不過是以一個滿編步兵大隊為基幹,加強了其他大隊的兩個步兵中隊,以及一個機關槍中隊,在配屬了炮兵、工兵組成的簡編聯隊而已。

而加強的炮兵,不過兩到四門山炮。其實際的作戰力量,盡管炮兵火力得到了增加,但是作戰步兵的數量,與中國關內戰場上的日軍聯隊相比普遍隻到一半左右,與關東軍普遍超編的情況更是無法相比。

不僅步兵數量沒有到齊,隻到了一多半。就連兩個師團的炮兵聯隊,也隻來了一個炮兵大隊外加四個獨立炮兵中隊。師團整體炮兵支援火力與當初在中國戰場相比,幾乎是下降了三分之二。

兩個工兵聯隊都沒有來,隻來了三個獨立工兵中隊,最多在加上一個由朝鮮人組成的野戰獨立工兵大隊。兩個輜重聯隊,加一起隻來了四個輜重中隊。這兩個師團按照抗戰前期,以及關東軍現在的標準來看,每個隻相當於一個加強版的獨立混成旅團、

也就是說這兩個簡編版的步兵師團,七算八算實際兵力加在一起隻有兩萬餘人。與抗聯在東北戰場上的對手比較,兩個師團隻相當於關東軍一個師團。除了聯隊一級火力強於中國關內戰場,略差於東北戰場之外。實際上的兵力配置,甚至不如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治安師團。

即便是再加上兩個獨立混編聯隊,加上配屬的獨立工兵、重炮兵、裝甲兵,以及地麵防空兵,日軍投入在澳大利亞戰場上的兵力也四萬多人。兵力上的一次性投入,可謂是相當的不足。

而在火力上除了從菲律賓拆卸下來的四門美製二百四十毫米岸炮之外,口徑最大的火炮就是四門一百五十毫米加農炮,五門四年製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即便連配屬的獨立炮兵都算在內,山野炮加在一起也不過七十多門。

日軍在澳大利亞戰場投入的兵力不足,除了東南亞戰場整體數量處於劣勢的日本陸軍軍,麵對著英美澳三國其實也是三流的守軍。風卷殘雲一般的戰果,讓日本陸軍上下對曾經有相當兵力參加東南亞作戰的澳大利亞陸軍,都相當的輕視之外。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日軍無奈的選擇。日軍戰線拉的太長了,運輸能力又有限。兵力擴充的速度,跟不上占領區的擴大。占領區需要兵力保護,清剿被打散的同盟國軍隊,控製和鞏固新占領區。後方的戰略重點部位,就像台灣也需要重兵防守的。

還要保證在中國戰場上已經不能在稀釋的兵力總數,外加保持南滿還要保護南滿工業區關東軍的實力,這都是需要大量的兵力和裝備的。在又不能影響國內正常工農業生產的情況之下,日軍眼下在太平洋戰場上多少有些捉襟見肘。

而且南太平洋戰場上,主要是以島嶼爭奪戰為主。這些熱帶島嶼風景都很是不錯,但是有一個特點,就是絕大部分島嶼都沒有自持能力。甚至有一些小一些島嶼,連農業生產都沒有,當地的土著還是過著漁獵生活。

即便日本人按照精兵的標準訓練部隊,但是在精銳的兵也要吃飯,打仗也要用武器彈藥。在這些島嶼上作戰,所有的物資都要千裏迢迢的從大後方轉運。這些即便有些土著居住的島嶼,也沒有糧食可供日本人使用。

日本人就算在有忍耐力,在戰場上在習慣就地征發。可在沒有地方去征發,也沒有人種地的情況之下也隻能通過海運,向作戰地域補充糧食、彈藥,工程人員外加機械設備,有時候甚至還有淡水。

手伸得太長的日本人,隻能在除了東南亞之外的太平洋島嶼上,盡可能的部署縮編的師團。這樣可以在基本保證各個師團基本戰鬥力的情況之下,盡可能減少後勤方麵的壓力,保證部隊的供應穩定。並騰出噸位來,一次性盡可能多的將物資同時運上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