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新解放又都不是人口密集的地區,甚至人口總數相加比不上一個原來的冀中軍區的兩個縣。再加上自身所需擴編部隊,同樣所需的新兵數量。這麼一來中央的這個要求,帶來的負擔可就相當的重。作為軍政主官,他們不能不考慮各自根據地的承受能力。
但不管怎麼說,為難歸為難,幾位老帥還是都很大肚。對於中央的要求,也沒有打折扣的都承諾下來。保證十月份之前,為抗聯動員十萬名新兵。這也算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吧。都承了東北方麵這麼大的情,而且以後還要繼續承下去,自己總歸還得有點表態。
而且按照中央原本得意思,挺進軍在完成此次會戰後,除了營以上幹部調回原根據地之外,所有的部隊全部移交給抗聯。但人家主動提出這些部隊隻完璧歸趙,自己則隻要新兵。將骨幹在武裝齊全之後,又都給送了回來也算是相當夠意思了。幾位老帥為難歸為難,最終還是硬著頭皮答應了下來。
不過楊震也沒有白要他們的新兵,答應將此次會戰之中在東北繳獲的日軍所有武器,全部交給華北部隊。其中的火炮,全部由東北軍區配齊挽馬之後再行移交。同時由東北軍區幾大馬場,為幾大戰略區各提供兩千匹合格的戰馬。為各大戰略區組建或是擴編騎兵,做好相應的準備。
在將主要問題研究完畢之後,楊震最後兩個議題,第一個在各個根據地內,再想辦法動員一批高中文化基礎的學生,去蘇聯留學的建議,沒有任何障礙的通過。甚至楊震提出的,能派出多少就派多少的要求,都障礙的通過。但是他第二個議題,卻是遭到了全體與會人員的堅決反對。
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對楊震要各大戰略區,統一抽調一批有文化的幹部,去蘇聯學習海軍,抽調一批部隊到蘇聯接替不斷抽調海軍上岸參加陸戰,海軍兵力已經不敷使用的蘇聯海軍,擔任水兵執勤的思路。都表示了激烈的反對,甚至是相當的不理解。
幾位老帥都認為在眼下根據地已經擴大,華北的形勢已經得到改變,部隊急需要擴編。到處都需要軍事幹部,更需要補充兵員的情況之下。抽調一批幹部和部隊,去蘇聯搞什麼海軍,非但沒有任何的作用,還變相的削弱了自己的實力。
中日之間戰爭是以陸戰為主,海戰那是太平洋上的事情。全軍各大戰略區,包括靠海的新四軍一部,以及山東軍區的幾個二級軍區在內,全軍上下沒有一艘軍艦,甚至連一個造船基地都沒有。
行,就算退一萬步,美國人會給幾艘軍艦。但日本人的海軍實力居全世界前三位,就算搞來幾艘軍艦,與實力強大的日本海軍一對比,也是螞蟻撼大樹。這不是眼光的問題,是眼下的現實不允許。
而且眼下美國人又正在與日本人在太平洋戰場上,不斷的進行著海空大戰。在打一戰敗一仗的情況之下,也不可能給你太多的軍艦。但就算美國人答應給軍艦,你怎麼開回來?要知道整個中國沿海,都在日本海軍的封鎖範圍內。
美國人即便答應援助軍艦,他怎麼給你送過來?全軍各大戰略區華北到華中,就算將華南的東江抗日中縱隊都算上,除了幾個小魚港之外,也沒有任何一個可供軍艦停泊的港口,你軍艦就算真的搞回來,可你往哪裏放?就停泊在海上,用不了幾天日本海軍就會將它們全部送入海底。
最關鍵的是眼下各大戰略區,都缺乏可以維持艦隊運轉的體係,都沒有一個熟悉海軍的工程技術人員。一旦出現什麼戰損,連維修的地方都沒有。現在的那個大戰略區,都無實力支撐一支艦隊,哪怕是最小規模的艦隊。你就是學成歸來,搞來了幾艘軍艦,也無用武之地。
現在戰爭時期都用不上的東西,你學那玩意有什麼用?這些東西等到抗戰勝利了,或是等到也許不遠的未來在去考慮才行。至於現在應該集中精力解決陸地上的問題,而不是好高騖遠的去考慮海上的問題。
這些老帥除了副總指揮與一二九師、太行軍區那位黃埔畢業的代師長和司令員之外,基本上都曾經在國外留學過,其中不乏去法德兩國的人。雖說學的都是陸戰,但是對海軍也有一定的了解。畢竟近代中國遭遇的入侵,都是從海上來的。
他們都很清楚,維持一支海軍需要什麼。更知道海軍是一個係統的東西,不僅僅是有幾艘軍艦就完事了的。它需要強大的修造船能力,係統的機械工程研究以及製造能力,以及龐大的基地群。對國家整個工業基礎發達與否的依賴,更是超過了任何的軍兵種。
維持一支海軍龐大的費用,對國力的需求也是異常的龐大。海軍出動一次,不算其他方麵,僅僅維持必要的燃料需要,就是一個天文數字。而這筆錢,包括東北在內那個戰略區現在都根本承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