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都在撐著最後一股氣(2 / 2)

至於根據地內留守兵力不足的情況,則暫時改變原有的新兵,全部集中到軍區統一訓練極度訓練的辦法。將所有的新兵編成二十個新兵團調往二線地區。一邊進行訓練,一邊擔任二線警備任務。

眼下都已經筋疲力盡的關東軍和抗聯,抽調的兵力都已經是手頭最後一點點的實力。大家其實都已經打不下去了。然而確定權卻偏偏不在東北這個主戰場上,而是在華北的山西和察南。大家都在死撐著最後一股氣,現在比的就是看誰先挺不住倒下去。

原本梅津美治郎想要從朝鮮軍調集部分兵力,增援到東北戰場。但對於他的這個要求,大本營卻絲毫沒有考慮餘地的一口回絕。大本營明確表示,朝鮮軍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兵一卒都不允許調動。

朝鮮半島是連接日本與大陸的最近通道,帝國當年苦心兼並朝鮮,甚至不惜與當時的俄國一戰,就是為了取得一塊進攻中國的跳板。沒有了朝鮮,整個帝國在支那與滿洲的軍隊,與本土的陸地聯係將會全部被切斷。

同時這個朝鮮軍,不僅承擔著本土與支那戰場之間聯係的關鍵部位防禦,也是帝國本土最後防禦圈的重要屏障之一。所屬兩個師團,現在歸本土防禦總司令部指揮。這兩個師團,是本土現在僅剩不多的常備師團。

可以說承擔著本土防禦,相當重要一環的守備。如果將這兩個師團調給關東軍,萬一出了朝鮮出了什麼狀況,本土怎麼辦?而且現在大本營也沒有新的師團,來填補朝鮮軍這兩個師團調出之後,留下的防務空缺。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其實真正讓大本營拒絕調朝鮮軍進入南滿參戰的主要原因,除了抗聯目前已經控製了豐山至鏡城一線的圖們江口。並已經從東北方向威脅日軍在朝鮮北部統治核心的平壤,朝鮮半島實際上已經處於戰場。以及朝鮮半島在日軍整體戰略態勢之中,異常重要的地位之外。

最關鍵一點就是抗聯突襲南滿縱深,橫掃整個遼東的那一戰,給日軍大本營留下的印象太過於深刻。那一戰抗聯施展的大範圍穿插戰術,橫掃奉天、撫順、本溪、鞍山、遼陽一線,讓日軍大本營至今心有餘悸。

如果不是當時為了便於指揮,關東軍司令部從四平撤退之後安置到開原。那麼此戰損失的就不是南滿的工業了,搞不好自明治維新創建新式軍隊以來,陸軍恐怕就出現第一個戰死或是被俘的現役陸軍大將了。

大本營很是擔心抗聯在朝鮮,在有模有樣的來一次。如果抗聯將在南滿采取的戰術,在朝鮮複製一遍的話,就不是單單損失了一些工廠的事情了,朝鮮半島也不是距離本土相對遙遠的南滿。

帝國本土與朝鮮半島,可就隔著一個並不是很寬的海峽。尤其是釜山一線,因為帝國與南滿、支那戰場之間運輸的關係,集中了大量的運輸船隻。如果這些船隻落入敵軍手中,再加上敵軍又有大量的轟炸機和運輸機。哪怕隻有一兵一卒的敵軍踏上本土,對日本來說都是一個恥辱。

就算不偷襲本土,那麼朝鮮境內還有眾多對維持戰爭所必須的工廠。眼下奉天兵工廠已經被破壞無法生產,如果仁川和釜山的兵工廠再丟了,那麼將會給帝國的整體戰略帶來致命的影響。

盡管梅津美治郎大將已經再三保證,北滿的抗聯現在已經到了兵力使用的極限,但大本營依舊不敢冒任何的風險。直接拒絕了從朝鮮軍或是南方軍,哪怕是中國派遣軍之中,至少給關東軍成建製的調撥一個師團的申請。

大本營直接告訴梅津美治郎大將,南方軍對澳大利亞和印度的進攻,已經進入最後的準備。大本營所有的預備隊,已經調往太平洋和東南亞兩個戰場。關東軍眼下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遏製住抗聯的攻勢。

甚至不僅沒有給關東軍任何的補充兵員,大本營還從旅大關東軍最後一批儲備彈藥之中,抽調走了三分之一的炮彈和一半的輕武器彈藥。在奉天兵工廠已經處於停產狀態之下,沒有從本土給關東軍調撥一發子彈。

當然大本營也沒有一切都做絕,同意朝鮮軍立即從朝鮮為關東軍動員不少於一萬名的在鄉軍人,並為關東軍征集五萬名朝鮮籍的新兵。並安排朝鮮軍立即拆卸仁川兵工廠,將那裏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包括大批設備在內,全部調撥給關東軍。

如果關東軍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恢複奉天兵工廠的生產,大本營在整個四二年,不會在從這個工廠抽調任何彈藥和物資。設立在關東州的那幾個南滿僅存的軍工原料工廠產品,可以優先調撥給關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