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過於保守的日本人(2 / 2)

對於日軍學習特種作戰戰術,以及為自己特種部隊配備武器裝備這一點上,雖說有一定的錯誤,在輕武器上,日軍還是沒有少折騰。用後世的話來說,雖說最終失敗了,但畢竟曾經努力過。

盡管這支日軍的所謂特種部隊,也曾經多少給抗聯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但在戰場上的損失,卻遠遠超過獲得的戰果。而且在短時間之內,便被抗聯打的損失慘重,最終無奈的撤出了戰場。

雖然也出現了一定的誤判,不過大體上還是按照楊震的判斷來的,並沒有讓郭炳勳的擔憂變成了現實。但是有一點,卻是他和郭炳勳都判斷錯了。那就是日軍對此次戰役之中被破壞的軍工設備,以及南滿鐵路係統的恢複能力和決心判斷,兩個人都沒有預料到日軍會下這麼大的血本。

相當一部分的工廠,日本人限製與財力與設備製造和補充能力,以及戰線的變化,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能夠恢複。但是對於能恢複的,日本人投入了幾乎是瘋狂的恢複手段。在短時間之內,大部分都恢複了生產。

特別是奉天兵工廠,這個負擔了幾乎整個侵華日軍輕武器彈藥供應,日軍近一半輕武器生產的兵工廠。雖然被搬走了三分之一的機器設備,尤其是新式的機器設備,被一掃而光。幾乎所有的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也一掃而光的全部被帶走。

隻剩下的幾條漏網之魚,根本就無力承擔一個兵工廠的恢複。但此戰過後日軍大本營從朝鮮的仁川兵工廠,乃至本土的東京兵工廠以及大阪炮工廠,招募了一批朝鮮籍的技術人員和工人,以及從平壤分廠抽調了大部分的設備,補充進這個兵工廠。

並將關內中國派遣軍設立的幾個兵工廠,所有的工人和設備,以及技術人員全部合並到奉天兵工廠之內。從國內調集了大批的技術人員,在短時間之內搶修了被炸毀的輸變電設備,以及運輸體係。

此次戰役結束不到兩個月,奉天兵工廠就恢複了生產。雖說產量與之前可以供應整個侵華日軍沒有辦法相比,但是輕武器彈藥卻可以基本滿足戰後關東軍的需要。並能為關內日軍作戰,提供一部分的輕武器彈藥。

甚至到了四三年中,在抗聯與美軍對日本本土轟炸強度越來越大,兵工廠的產量因為猛烈轟炸而銳減,甚至在本土與朝鮮已經陷入無法開工的情況之下。日軍大本營利用南滿地處中國東北,抗聯對其轟炸投鼠忌器,而始終沒有遭遇到猛烈轟炸的態勢。

將東京陸軍兵工廠整體,與仁川工兵廠主體,搬遷到了旅大和丹東各一部分。將小倉兵工廠、仁川兵工廠輕武器部分,搬遷到了奉天,與奉天兵工廠合並,以保證陸軍武器彈藥的供應。

沒辦法,抗聯轟炸日本本土和朝鮮的日軍軍工基地幾乎是毫不手軟。而且專門采取地毯式轟炸,對日本軍工產業密集的城市進行轟炸。試圖從根子上,將日本本土的軍工生產能力,連根的拔起。

但對聚集了大量中國人的南滿,除了旅順海軍基地挨了美國人炸之外。對整個南滿地區的轟炸,卻是蜻蜓點水一樣。最多隔三差五過來,丟幾枚小炸彈意思、意思。與被炸的一片狼藉的日本本土相比,整個南滿是異常的安全加安靜。

被抗聯力度越來越大的轟炸,以及隨著戰爭發展,也投入的越來越多的轟炸機進行對日轟炸的美軍狂轟濫炸之下。被轟炸的在本土幾乎站不住腳的日本陸軍,隻能找地方給自己的兵工廠搬家。

要不然怎麼辦,就眼睜睜的看著這些該死的中國人,將兵工廠以及兵工廠所在的城市統統的炸光?該死的中國人,就像一群跗骨之蛆一樣的盯上了陸軍。隻要有陸軍兵工廠的城市,無一不被他們轟炸的底朝天。

而近在咫尺的海軍基地和兵工廠,哪怕就在其轟炸目標之內,他們也不去動一個手指頭。半年的時間,本土六大兵工廠外加朝鮮仁川兵工廠的產量已經下降一半。在這麼挨炸下去,前線的陸軍部隊所有的槍炮恐怕都要斷糧了。

盡管一向都喜歡背後下刀子、陰人,向來是巧取豪奪無所不用其極的日本人,心裏麵明鏡似的知道抗聯這麼做究竟打的是什麼主意。他們很清楚,這些中國人的目標就是逼著他們將工廠搬到滿洲,以方便他們在地麵上攻擊。

等這些兵工廠落到他們手中之後,可以隨即成為他們自己軍工生產的有力幫手,短時間之內讓其軍工生產能力翻番。到時候帝國陸軍的軍工生產能力下降一半,無法補充戰損,力量會整個來一個此消彼長。

就算他們沒有打這個主意,但是一旦合並後的奉天兵工廠遭遇到任何的危險,那麼對於帝國陸軍武器裝備的補充,尤其是輕武器的補充,絕對是致命的影響。他們這一舉動,即便是沒有將兵工廠據為己有的想法,但肯定也抱著一鍋端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