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過於保守的日本人(1 / 2)

這就造成了日軍雖說在東北戰場遭遇到抗聯四零式自動步槍,在太平洋戰場上遭遇到美軍的M一加蘭德半自動步槍、M一卡賓槍和湯姆遜衝鋒槍。他們的盟友德軍,在歐洲戰場上已經大量在使用G四三半自動步槍和G四四自動步槍。自己卻依舊隻能使用老式的栓動步槍,來麵對敵軍鋪天蓋地的步兵火力。

即便到了四三年,在各個戰場上大量消耗了巨大兵力,已經無法像戰爭之初那樣保證新兵的訓練。兵員素質下降也相當快,甚至出現了老頭兵和少年兵的日軍。也沒有在其精兵政策已經無法保持下去的情況之下,給部隊大量配備自動武器,以火力密度來彌補訓練不足。

前期不換是因為對於日軍大本營來說,隻要不能使用自己製式彈藥的輕武器,無論性能再優良,他們也不會裝備的。而依靠射速而不是射擊精度壓製敵軍,也是相當的可恥的。哪怕是下麵的部隊吃虧不小,他們也一樣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

高層認為射速比不過,那完全可以和他們拚刺刀,比遠射精度嗎。四百米之內壓製不住,可以利用日軍普遍射擊技術精良的特點,從四百米之外以精確射擊壓製住他們嗎。實在不行,可以為一線作戰部隊增加一部分狙擊步槍的編製,帝國又不是沒有狙擊步槍。

利用普通步槍就可以改進的狙擊步槍製造,可比生產自動步槍容易的多了,在成本上也合算的多。以日軍的單兵素質,大批量培養可以四百米外精確射擊的戰地狙擊手,還是很輕鬆的。

至於日軍士兵之中,究竟有多少能夠達到四百米之外精確射擊,這種幾乎已經達到專業狙擊手水平。而且配備少量的狙擊手,在四百米外能不能壓製住敵軍鋪天蓋地的輕武器火力,那就不是日軍高層可以考慮的了。

在部分日軍高層看來他們有自動步槍,帝國陸軍不是也裝備了大量的輕重機槍嗎?如果步槍都有機槍的射速,那麼還要機槍幹什麼?都裝備步槍得了。四百米的有效射程,在麵對機槍的時候,不是一樣沒有用?

實在不行可以增加輕機槍的編製,以輕機槍對付他們所謂的自動步槍嗎。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槍無法壓製住這些自動火器,輕重機槍還是可以的。無論是比射程和殺傷力,這些自動步槍還能比的過輕重機槍?

對半自動步槍都是這個態度,對於更加浪費子彈的全自動步槍,日本人更加不會仿製。除了射程比較近,以及射速快、有些浪費彈藥兩個日軍眼中的缺點之外,其餘的無論是精度還是一定的拚刺能力,都符合日軍標準的抗聯製式四零式步槍,日本人都頑固的拒絕了。

更何況直屬偵察旅裝備的這種短的多,又無法拚刺刀的自動步槍?這支槍在日軍高層的眼中,除了射速快、精度還算可以之外,就沒有任何的有點。開玩笑,不能拚刺刀的步槍還叫做步槍嗎?隻有高射速又有什麼用?

不能拚刺刀,等子彈在短時間打光了,難道讓帝國軍人舉手投降嗎?白刃戰,可是帝國軍人在戰場上決勝的一種重要手段。不能拚刺刀,就是卸掉了帝國陸軍作戰之中一種重要的戰術。敵後作戰,更要講究對彈藥的珍惜和節省。

所以在改型不成功,再加上高層保守的觀念。幾經折騰之後,即便在日軍有學有樣的也組建了特種作戰部隊,卻依舊裝備的是三八和九九式步騎槍,九九式輕機槍、擲彈筒、九二式重機槍,甚至是九二式步兵炮。

除了少量的手槍和輕武器之外,日軍在戰場上繳獲的少量抗聯六零迫擊炮和火箭筒、無後坐力炮等仿製品,也沒有配備給這些部隊。而寧願讓這支部隊去扛著九二重機槍和九二步兵炮,去執行這種作戰任務。

因為日軍的作戰參謀認為,這些武器的確有一定的作用和威力,也很輕便。但是在發射的時候會有火光,這會暴露自己部隊的行蹤。所以雖說日軍仿製了一部分無後坐力炮,配發給各地的日軍。但日軍組建的特種部隊,裝備的還是日軍製式輕武器。

至於各種戰術訓練,主要還是采取了日軍在做戰之中慣用偷襲作戰時候的作戰方式,也就是化妝敵後偵察,這種二戰之中最標準的傳統偵察作戰模式。再加上與抗聯這支部隊多次交手之中,學來的一鱗半爪的技戰術。

其大體上的思路,依舊沒有改變日軍固有的偵察思路。這麼一番折騰下來,好好的一個特種作戰部隊,被他們用東北話來說,搞的連二八顫子都算不上。照貓畫虎的結果,日本人和關東軍卻是打造了一群瞎貓。

當然在偷襲抗聯的時候,也裝備了一些戰場上繳獲的抗聯製式武器。但主要的武器,尤其是壓製武器,卻選擇的還是深得日軍信賴的擲彈筒和九二重機槍。在關鍵的時刻,還會扛上一門九二步兵炮。而且軍刀也是必須佩帶的,這一點更是無論如何不能忘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