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楊震的自信(1 / 2)

但楊震對郭炳勳的擔憂,卻很是不以為然。因為楊震堅信自己培養出來的這支有著鋼鐵意誌一樣的部隊,無論形勢再惡劣,作戰環境再殘酷,都絕對不會有人會被俘。對於這一點,楊震無疑是相當的自信。

因為這支部隊,是他一手訓練和培養出來的。沒有任何人,比他對這支部隊更加的了解。他堅信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這支部隊,在任何的時候,麵對任何一個對手,都會有鋼鐵一般的意誌。他們的意誌力,比日軍更加堅韌、更加剛強,麵對任何的困境,都不會去屈服。

這支部隊是楊震一手鍛造出來的,也是一手訓練出來的。即便是到了現在,楊震對這支部隊投入的精力,也是其他的部隊比不了的。所有的條例、條令,以及所有的作戰理念,都是楊震一手擬定的。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楊震對這一點相當有自信。

至於武器裝備被日軍繳獲,甚至是仿製用來對付抗聯,對於日軍的了解,讓楊震一樣不以為然。的確直屬偵察旅的武器裝備,在目前全世界來說,都是最先進的。如果有著健全工業體係的日軍想要仿製,短時間之內可以大規模的換裝。

但正是因為這些武器的特點,才讓楊震最不擔心的。對於一貫講究一支百發不中的步槍,不如一支百發百中步槍的日軍來說,過於強調射擊精度和射程的手動全裝藥步槍,才是最適合他們國情的。

而且對於一個有著完整裝備體係的國家和軍隊來說,即便直屬偵察旅的部分裝備落入日軍手中。但這些以輕武器為主的裝備,對於日軍來說幾乎沒有什麼用。因為改變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體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對日軍這樣一向過於強調符合本國特點,本身觀念又比較保守的軍隊來說,在戰時改變輕武器裝備的體係,根本就不可能。輕武器生產數量巨大,在彈藥不通用的情況之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輕易的更換。

讓一支過於強調武器精度,卻對射速不屑一顧。盡管屢次吃過大虧,但依舊癡心不改。在武器研究上卻偏偏好劍走偏鋒的軍隊,改變傳統觀念,那裏會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哪怕是小批量生產,也不會浪費那個資源的。

而且對於輕武器這樣,裝備數量巨大的武器,在戰時更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日本人精密計算到骨頭裏麵的習慣來說,即便是想要學抗聯這種作戰模式,他們也不會為了這支注定規模不會太大的部隊,改變自己武器裝備的體係。哪怕是少量的裝備,也不會做任何改動的。

就像其去年新裝備的百式衝鋒槍,明知道其使用的八毫米南部子彈性能很差。但卻在自己有著相對強大生產能力的情況之下,過於強調與其大量裝備的南部十四式手槍通用。而依舊不願意更換口徑,配備性能更加優良的彈藥。

而且這支衝鋒槍不僅安裝了兩腳架,還安裝了最遠射程標示可達到一千五百米的標尺。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這支衝鋒槍與日軍所有的步槍和輕機槍一樣,都安裝了刺刀座。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日本陸軍製式三零刺刀去與敵軍批刺刀。

讓衝鋒槍有拚刺能力,恐怕全世界獨此一家。想想端著那麼短的衝鋒槍,去與比他們長的多步槍拚刺刀,不能不讓人感覺到極其可笑。就像他們最新式的九九式輕機槍,也安裝了刺刀座一樣。拎著幾十公斤的輕機槍去拚刺刀,也就日本人能幹出來。由此日軍高層的保守和固執,可見一般。

這個直屬偵察旅配備的武器,雖說與抗聯野戰部隊有相當的不同,但是在彈藥上卻是通用的。而且機槍一類的裝備,基本上都差不多。這是抗聯所有部隊維持彈藥供應的保證,也是減輕軍工生產壓力的一個重要步驟。

而日本人除非全麵大規模給全軍換裝,否則根本就不會為了這麼一點裝備,新開一條生產線的。正是因為對於日本人一貫吝嗇的習慣很是熟悉,楊震才堅信日軍即便成立特種部隊,也不會為他們配備和抗聯一樣的裝備。

四零式自動步槍是抗聯的製式裝備,幾次大戰下來,落入日軍手中的數量肯定發不在少數。但卻從來沒有看到過日軍裝備類似的武器,說明日軍壓根就沒有對其進行任何的仿製。也並未進行太多的研究。

日本人就連精度和威力,以及射速雖說略遜色於這款步槍,但除了射程比較近之外,無論是射速和射擊精度,都完全滿足日軍需要的抗聯大規模裝備四零式自動步槍都不肯仿製。那裏還會更換這種既有衝鋒槍和機槍的射速,但精度又比手動步槍略顯不足的步槍?

那對於資源緊張的大日本帝國來說,豈不是太過於浪費子彈和精力?尤其是眼下日本人將戰火已經從中國,點燃到了整個太平洋與印度洋,資源更是緊張的時候,更不會換裝這些即不節省子彈,又不能進行白刃戰的武器。

抗聯大量裝備自動步槍的原因是因緣際會,除了原本的輕武器口徑過多,不僅嚴重的影響到軍工生產,而且也給使用上帶來很大的困擾。而單獨裝備幾種製式步槍中的任何一種,又數量上無法滿足需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