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楊震的自信(2 / 2)

在還要抽調大批的裝備和彈藥,支援關內兄弟部隊的情況之下,更是難以為繼。而且對於楊震來說,以現有的軍工生產能力,一是短時間之內無法滿足全部換裝的需要。二,進口高價的槍鋼生產那些落後的武器,他也實在受不了。

同時與美國人的交易之中,又被美國人扣押了一筆交易抵押金。這筆錢擱在美國銀行裏麵,對於楊震這個特別了解美國人的人來說,並不是一個保險的舉措。但美國人又堅決不肯撒手,想要轉為現彙相當的困難。尤其等到戰後,沒準美國人找借口直接將這筆錢扣押。

在多方考慮之下,楊震最終下決心利用美國人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將名義上是屬於自己,但是實際上很難真正能拿回來的這筆錢直接給部隊換裝。反正以美國人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對於這種製造並不複雜的武器來說,一年幾十萬的產量還是可以保證的。

在這批輕武器全部運回東北之後,楊震又以部分款項,將美國人用來為抗聯生產輕武器的生產線,全部買了回來。統一繁多的輕武器口徑,減少後勤的壓力,也節約對根據地同樣寶貴的銅材。並將這筆被美國人扣押的資金,套購成部分的裝備也算是一種一舉兩得。

抗聯的換裝是一種陰差陽錯,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而對於日軍來說他們沒有這樣的壓力,同時再加上沒有急需換裝的必要,以及內心對中國的蔑視,他們是不會裝備這種抗聯製造武器的。

至於榴彈發射器一類的特殊裝備,有著擲彈筒一類生產更為簡單,其自認為威力更大的武器,同時也是日軍製式裝備的性能差不多的武器,日本人也未必看得上。真正擔心的武器裝備,隻有抗聯隻裝備了直屬偵察旅的那種手持對講機。

但這種對講機製造費用巨大,然而除了輕便之外,又有著有效通訊距離短,易受幹擾的特點,也是一貫在武器研發上吹毛求疵的日本人看不上的。最關鍵的是這種看起來輕便的通訊設備,離開抗聯製造的小型中轉電台,幾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即便日軍繳獲了一兩部,並進行一定的仿製,但搞不到中轉機,恐怕也不會大規模的采用。相對於更加倚重無線通訊設備的抗聯,日軍在戰術通訊上,似乎更加倚重野戰電話。所以楊震對於郭炳勳的擔憂,並未放在心上。

至於日本人通過戰俘掌握特種作戰模式一事,楊震更沒有放在心上。因為他清楚除了一些作訓參謀人員和高級幹部之外,那些在這支分工明確的部隊之中,隻掌握自身需要掌握作戰技能的一般人員,就算真的被俘叛變。日軍軍也無法掌握這支部隊的全麵的技戰術技能,以及全部的戰略戰術體係。

即便是有一些武器裝備落到日軍手中,但是不掌握完整的作戰理念,空繳獲那些武器裝備除了展覽,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作用。除非日軍想要在這個時候,改變自己的裝備體係,將他們的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槍,也全部更換為自動步槍。否則這些武器到了日軍手中,隻能是研究、研究,或是吹噓他們的赫赫戰功。

此戰之中軍區直屬偵察旅,這支總部手中的尖刀部隊傷亡的確大了一些。同時因為首次大規模的集中使用,又始終在最危險和最艱難的第一線作戰。一些情況泄露出去,並非是不可能。

這樣的情況,對於這支部隊的隱蔽性來說,的確很大的影響。雖然從此戰的結果來看,這個代價付出還是值得的。但楊震堅持認為,泄露出去帶來的風險更多的是日軍會苦心計劃,尋找對付這支部隊的戰術。

至於他們真正去掌握抗聯的這種特種作戰運用的風險,恐怕他們還沒有那個本事。特種作戰可不是窺一斑,就能見全貌的。除非在有一定資料在手的情況之下,經過長時間下大力氣去摸索。否則單憑一些掌握的一鱗半爪的毛皮,根本就難以真正的邁入殿堂。

要是特種作戰的戰術,真的那麼容易掌握,裝備那麼容易的配齊,那後世豈不是全世界都特種部隊滿天飛了?的確後世的特種部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但真正稱得上強手的,就那麼幾支。

大部分國家的特種部隊,與其說是軍隊,還不如說是特警更適合一些。而且規模普遍都不大,有的甚至隻有一個連級。特種部隊的選拔和投入,一般的國家都很難真正負擔的起。其戰略戰術,也基本上都是不傳之秘。

就算聯合演習,別人不告訴你,就算在邊上看著,你也無法真正的掌握。如果俘獲一兩個對方的特種兵,就能掌握對方的全部特種作戰方式,那根本就不可能。因為每一個國家的特種作戰模式,都是成為一個體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