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魯豫去年秋糧大規模的欠收,因為一個冬天滴水未下,而冬小麥遲遲未能播種。今年開春,春旱的範圍則持續在擴大。今年開春冀南軍區在實在無力供養的情況之下,將唯一的一個騎兵團解散。
而隨著這個騎兵團的解散,整個關內部隊除了活動在經濟條件略好一些的豫東南、皖北地區作戰的新四軍五師,還有一個成建製的騎兵團之外。所有的根據地,再無成一個建製的騎兵。
而楊震更不知道的是,整個華北根據地,今明兩年要遇到的形勢發展,要比自己原來所了解的惡化的多。這場席卷整個華北的旱災在河南境內隻持續了一年,在四三年夏糧收獲之後,便得到了根本的緩解。但是在晉東南、冀南、冀魯豫部分地區,則整整持續了三年。
在四三年整個太行和冀南、冀魯豫地區遭受的旱情和伴隨著旱災出現的蝗災,還要超過四二年的旱災。尤其是冀南和冀魯豫兩區,遭受的旱災時間最長,也是損失最大的地區。甚至有的地區,旱災一直持續的四四年。
長期的天災,以及四四年之前日軍頻繁的大掃蕩,使得華北根據地自去年開始麵積急劇縮小,部隊的發展陷入停頓。尤其是被稱之為華北烏克蘭的冀中平原丟失之後,華北各個根據地日漸艱難。
各地部隊不僅縮編嚴重,而且大部分時間隻能用來進行生產自救。缺槍少彈與缺吃少穿,嚴重的影響不良,已經成為各個部隊的普通現象。八路軍總部開會,參加會議的人員都是高級人員,卻因為饑餓連坐都坐不住,隻能躺著聽報告。
高級機關都如此,更何況下麵的部隊?擺在各個根據地麵前的是,首先要解決部隊的吃飯和生存的問題,然後才是作戰。部隊吃不上飯,就是站都站不起來,更別說打仗、作戰了。
這個時期也就是被後世某些所謂的粉,不斷指責的時期。實際上在經曆過這場持續三年的災荒,華北的部隊直到四四年秋才部分喘過氣來。不提武器裝備的事情,首先部隊飯都吃不上,還談什麼去作戰?可某些人就當做沒有看到。
而此刻的楊震更不知道,在整個四二年下半年與四三年,華北的這場旱災給東北帶來的負擔有多大。整個四二年冬季至四三年一年,東北經晉北調運進關的糧食數量,高達上百萬噸,接收河南、冀南、冀魯豫地區的災民幾百萬。僅僅向關內調運作為營養品的大豆,就達到了五萬噸。
再加上進入東北輪訓的關內各個根據地的部隊,整個四三年東北根據地的負擔超過了四二年之前的幾年總和。可以說在四三年之中,東北和抗聯負擔了關內幾乎除了新四軍和山東軍區之外,所有根據地黨政軍人員的糧食需要。
好在這兩年北滿地區風調雨順,再加上調整了農業種植結構,基本上取消了低產的高粱和小米的種植,改為種植產量高得多的小麥和玉米。使得北滿根據地糧食的整體產量,比之前以高粱為主的時候多出了幾番。
以及四二年生產建設兵團利用美國援助的大量拖拉機和收割機,開墾的大量荒地,新增收了近百萬噸糧食。在四二年作戰之中,又拿下了新京周邊幾個有名的產糧大縣,使得糧食來源增加了不少的新渠道。
再加上與美蘇緊急談判,用一萬噸羊肉將原來計劃之中轉讓給蘇聯的十五萬噸加拿大麵粉、一萬噸白糖,兩萬噸美國肉罐頭要了回來,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壓力。否則東北根據地的經濟,非得崩潰不可。
此時的楊震卻根本就沒有想到,這場席卷了整個華北的天災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影響。而眼下糧食的困境,才剛剛的開始。真正的困局,還在等著他和東北局,以及關內華北各大根據地。
但這些都是後話,現在對於他來說,眼下解決所需的糧食才是最關鍵的。哪怕隻有部分解決晉北戰場所需的糧食,也總比全部都從大後方運來好的多。至少可以騰出一部分的運力,加大彈藥的運輸量。
但這一萬多石的糧食,合計不過一百二十萬斤糧食,卻隻能滿足晉北戰場參戰部隊六天的需要。五萬多部隊按照一人一天四斤糧食計算,一天就需要二十萬斤的糧食。再加上大量的戰馬和馱馬所需,這點糧食實在有些不足。
不過好在能滿足一個星期總比沒有強。雖說數量與自己當初預料的相差太遠,但總歸還是部分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有了這一百二十萬斤糧食,再加上集寧城內還剩餘的二十多萬斤的糧食,自己已經緊張到了極點的運輸線可以緩上一口氣了。